潮汕话形容人不修边幅、头发蓬乱(包括女人和男人),谓之“头毛鬃髵”,与普通话相差实在太远。“毛”和“发”(髪)在现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发”多用于人,如“头发”“怒发冲冠”“发际”等等;“毛”多用于动物,如“猪毛”“牛毛”等;用于人则不指头顶上的毛发,只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如“腋毛”“腿毛”等。《现代汉语词典》中“毛”字条就没有头发这一义项,但“毛”字在古代汉语中里是可以指头发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不禽二毛。”晋·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说文解字·毛部》:“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徐灏笺注:“人、兽曰毛,鸟曰羽……”成语“毛发尽竖”也是毛、发并举。清·翟灏《通俗编·身体》引《启颜录》云:僧法轨形容短小,李荣嘲之曰:‘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头毛即头发,与潮汕话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在古汉语中,“毛”是可以用来指头发的。到了现代汉语,才把这个义项让位给“发”(髪)。
    再说“鬃”。“头毛鬃髵”中的“鬃”指的是发髻,是人的头发编成的。旧时潮汕女人有盘发为髻之习俗,叫做“打高鬃”。按汉族的传统,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及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潮汕一带的传统习俗,则妇女在出嫁时需束髻梳头,挽面开脸。
    高鬃,古称“椎髻”。古书说南越王赵佗“椎髻箕踞”会见陆贾,可见这种发型是百越遗风,男人也是一样要“椎髻”的。《永乐大典》转引潮州最早的志书《三阳志》说:“潮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髻之遗风。”这说明在宋元时期,潮汕妇女的发型是以“高鬃”为主的。“椎髻”(高鬃)之俗,一直到清朝末年,还保留在畲族中,分为平鬃和崎鬃两种,指的就是低髻和高髻两种“椎髻”发式。直到晚清民国,乃至改革开放之前,潮汕妇女仍以“打鬃”为特色。鬃还可分八字鬃、大后斗、企鬃、盘鬃(龟鬃)、牛角鬃、辫鬃、梭囝鬃、吊桶鬃等多种形式。今天这些发型虽然基本消失了,但关于“鬃”的词语,还保留了不少,除了“头毛鬃髵”之外,还有“鬃髻螺”、“爱鬃孬爱髻,爱人孬爱货”(指择偶时,要看对象的人品,不能光看钱物)。
    有趣的是,“鬃”在现代汉语是指动物的鬃毛。《现代汉语词典》云:“马、猪等颈上的长毛。”(第5版1813页)而“髻”才是指人头发的发型:“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第650页)这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中“鬃”和“髻”的所指有不同:“鬃”指动物,“髻”指人。潮汕话偏偏与其相反:“鬃”指人,读

(脏);“髻”指动物,音

(过),如“鸡髻”。原因很简单,在古代汉语中,“鬃”与“毛”一样,是可以指人的。如《玉篇·髟部》:“鬃,高髻也。”《广韵》平声冬韵“鬃,高髻也。”臧宗切。冬韵字潮汕话多读

(氨)韵母,这是白读音。

    再说“髵”。《玉篇·髟部》:“髵,多毛貌。”字亦作“耏”,《广韵》平声之韵:“耏,兽多毛;亦作髵;”如之切。又:“髵,多毛貌。”如之切。由此可见“髵”或“耏”指的是动物的毛多,引申指多而杂乱。“而”是声旁:普通话读ér(儿),潮音读

(而)。我们从古代的字书中还找到了由“而”字构成的一系列表示“多”的字(词)。如《说文解字·艸部》:“荋,艸多叶貌。”《集韵》平声之韵:“侕,众多貌;”人之切。由此可见,ér 这个音节在古代,至迟是汉代,就用来表示“多”“众多”的意思了。而使用文字的人因词义所指的不同,造出来过一批“同源字(词)”:指毛发则从“髟”为“髵”、从“彡”为“耏”;指杂草繁多则从“艹”为“荋”;指人众多则从“亻”作“侕”。

    那么,我们今天要选用哪个字呢?总不能根据不同的意思分别写成:“头毛鬃髵”、“荋过狗窦(比狗窝还凌乱)”、“伊个人过侕(他这个人很不讲道理的,乱来)”等等。我的意见是,选“荋”字来作代表,表示像杂草一样多而凌乱。其他两个就不用了,以免混乱。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你是本文的第43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14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