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写到,潮汕话把脸叫做“面”,这一篇咱们再写写“目”,凑齐“面目”这个双音节词。“目”就是眼睛,“眼睛”潮汕话口语几乎不说,所有跟眼睛有关的词语都用“目”。
    眼珠子,潮汕话叫“目珠仁”,“珠”读

(周),如说:“伊个目珠仁圆过龙眼核(他的眼珠子比龙眼核儿都圆)。” “珠”字是《广韵》虞韵三等字,文读音是

,白读音是

(周)。符合这个文白异读规律的字还有“住”,文读

,白读

(丢7,如说:“你住在底块)?”

    目眥毛,睫毛。如说:“阿妹个目眥毛过长,雅绝(小姑娘的睫毛很长,很漂亮)。”眥,眼眶,眼际。《列子·天问》:“拭眥扬眉而望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亏不虚发,中必决眥。”又《项羽本纪》:“(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唐·柳宗元《韦道安》诗:“一闻激高义,眥裂肝胆横。”“眥”为眼眶、眼际,“目眥毛”即长于眼眶上的毛。又《广韵》去声霁韵:“眥,眼际;在诣切,又才赐切。”音也与潮汕话合。

    目箍,眼眶。“箍”潮音

(苦1),原来指圆形的圈儿。用竹篾、金属条或其他东西束紧器物,如“箍桶”。也用作名词,指用来围束器物的圈儿,如“篾箍”、“阿铅箍”等等。

    《广韵》平声模韵:“箍,以篾束物。”古胡切。《朱子语类·里仁》:“如一个桶,须是先将木来做成片子,却将一个箍来箍敛。若无片子,便把一个箍去箍敛,全然盛水不得。”《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有个箍桶的,叫做张公。”又:“此人平昔也好养画眉,见这箍桶担上好个画眉,便叫张公借看一看。”以上例子,有用作动词的,也有用作名词的,与潮汕话相合。从竹篾、铁丝等圈儿,引申指一般的圈儿,眼眶便叫做“目箍”。一块钱的“圆”,因为是圆圈儿,所以也叫做“箍”,十圆、五圆分别叫做“十箍”、“五箍”等。眼圈,平时写作“目圈”,则应该读为

(宽)。

    目汁,眼泪。俗语谓惨极哭干了眼泪,欲哭无泪为“有目哭无目汁”。或者形容哭哭啼啼的样子为“目汁流目汁滴”。形容人没有文化说:“倒吊无半粒目汁(墨汁)。”“墨汁”与“目汁”谐音,引申指文化。《释名·释形体》:“汁,涕也。”涕,眼泪。《广韵》、《集韵》平声韵“眵”字条目下皆释为“目汁凝”。

    目屎,眼屎,眼垢,罗翙云《客方言·释形体》引徐锴曰:“……目汁之言旧矣,汁之凝者俗曰目屎。”可见客家话与潮汕话一样也称眼屎为“目屎”。

    瞎眼、瞎子潮汕话叫“青盲”,歇后语有:“青盲娶母——称重”、“青盲把衣——散哭父”等。引申之,骂人文盲也叫“青盲”。《后汉书·李业传》:“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公孙述连徵命待以高位,皆托青盲以避世难。”《诗·大雅·灵台》:“蒙瞍奏公。”唐·孔颖达疏:“有眸子而无见曰矇,即今之青盲者也。”宋·彭乘《墨客挥麈》引杨某尚书诗:“一心更愿青盲了,免见高家小马儿。”又“盲”字潮音文读

(明),白读为

(夜),符合文白异读对应规律。《广韵》平声庚韵“盲”音“武庚切”;庚韵字白读为

(夜)的有不少,如“更(三更)赓羹彭棚庚”等。

    眼睛开合的动作潮汕话叫“张”,如“目张金(睁眼)”、“目张眯(闭眼)”等等。古汉语“张”字也有这个词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张目叱之。”《后汉书·严光传》:“良久乃张目熟视。”《北史·宇文述传》:“述张目叱之。”按“张”古义多指张开,潮汕话连闭上也可用“张”,是词义的扩大。嘴巴张开、闭上也叫“嘴张阔”、“嘴张眯”。又“张”今多知其读阴平声,潮音为

,属于白读,然《广韵》去声漾韵“张”一音“知亮切”,与“账胀”同小韵,此音潮汕话读

,与古音相合。

    目涩,眼困。唐·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宋·陆游《午寝》诗:“眼涩朦胧不自支,欠伸常恨到床迟。”

    此外,用“目”字构词的词语还有“目色”(看东西认人的本领)、“目中”(瞄准射击的能力)、“目神”(眼神)、“目水”(泪花)、“目屎膏”(糊状的眼屎)、“目药水”(眼药水)、“射鸟目”(斗鸡眼)、“射目角”(使眼色)、“辵

目”(斜眼)、“睭

目”(眯眼睛)、“目红”(眼红)等等。

你是本文的第91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28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