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潮汕话叫“暍着暑”,“暍”潮音

(蝎)如:“热毒天时出门着戴葵笠,勿乞伊暍着暑(大热天出门要戴斗笠,别中暑了)。”《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王先谦集解:“暍,伤暑也。”《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汉书·武帝纪》:“夏大旱,民多暍死。”汉·张仲景《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中暍,即普通话的中暑,潮汕话的“暍着暑”。《说文解字·日部》:“暍,伤暑也。”清·段玉裁注:“今俗语谓郁蒸之曰暍。”《玉篇·日部》:“暍,中热也。”《广韵》入声晓母曷韵,“暍”音“许葛切”,与“蝎”字同音,潮音正好切

,音义皆合。

    时暑不好、发生感冒等流行病,潮汕话叫做“时行孬”。“行”在这个俗语中读

(何桁切),是

的读音的弱化。“时行”在古汉语中原指应时而下,一开始是词组,例如,《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唐·孔颖达疏:“大雨应时行也。”后来组成固定词组,引申为时节、季节。《旧唐书·辛替否传》:“臣以为非真教,非佛意,违时行,违人欲。” 宋·王安石 《谢赐历日表》之二:“臣敢不恭承睿旨,顺考时行。”再引申而为当时、流行的、时髦的意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孽海花》第二十一回:“为了想做件时行衣服,﹝阳伯﹞去到后门估衣铺。”

    寒着,受寒感冒,潮汕话叫做“寒着”。“寒”潮音文读为

(韩),如“寒暑易节”等;白读为

(官5),“寒着”的“寒”读白读音。与此有关的词语还有“着北寒”(冬天吹北风而受寒感冒)、“生凊寒”(因感冒而怕冷打颤)、“咸寒”(怕冷打颤)。“寒”指寒冷,也指冬天(冷天),如“寒乌热鲈”(冬天吃乌鱼,夏天吃鲈鱼)。但在“寒着”一词中,“寒”用作动词,“着”是表示状态“上了”的补充词素,除了“寒着”之外,还如“悦着”(爱上了)、“暍着”(中上暑了)、“缀着”(跟上)等等。

    中医医学界则把 “时行”当作病名,指时气,为感冒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流行性疾病。《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潮汕话的“时行孬”就是从这个义项保留下来的词义。

    癫痫病,潮汕部分地区叫“羊蹶踩”,读为

,“蹶”,潮音读

(郭),是僵仆的意思,《说文解字·足部》:“蹶,僵也。”《广韵》入声月韵:“蹶,失脚。”居月切,与潮汕话完全相合。古籍中也有用例,《孟子·公孙丑》:“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宋·朱熹注:“蹶,癫仆也。”《淮南子·精神训》:“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汉·高诱注:“蹶,颠。”“踩”当是在地上翻转挣扎的意思,患癫痫病者发作,必颠蹶于地,故云“羊蹶踩”,大概是“像羊一样倒在地上翻转挣扎”的意思。

    痰火,也是病名,潮汕地区一些地方用来指哮喘。一些地方还骂人为“痰火囝”,“火”字还转读为

(尾)。“痰火”中医原来是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证。该证平时可无明显症状,如因外邪或饮食内伤等因素则引致发作,其症颇似哮喘。多数是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痰火。潮剧唱腔有“痰火声”,则是著名的丑角声腔。潮剧名丑谢大目、蔡龙权、周芝圃、郑蔡岳等都以擅长唱痰火声著称。

    潮汕话还有其他一些很有趣的疾病名称,如称天花为“食痘”,打天花疫苗叫做“种痘”;称出麻疹为“食糜”(糜,潮音muê5)。天花是因为感染了痘病毒而引起的,患者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因此叫“食痘”。至于麻疹为什么叫“食糜”,我暂时还找不到答案,希望专家有以教我。

你是本文的第59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8、21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