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讲到潮汕话的人称代词,这篇文章就顺便谈谈潮汕话的其他代词。
    先谈谈指示词代词,普通话里的“这” 和“那”就是指示代词。“这”表示近指,“那”表示远指。潮汕话口语中基本不用“这”和 “那”,而多用“只”和“许”。
    “只”,潮音

(紫),如“只块(这里)”、“只阵(这时)”、“只个衫(这件衣服)”、“只撮人”(这些人)等等。

    “只”在近代汉语中已经用作代词。例如《景德传灯录》卷五:“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如鸟空中只么飞。”只么,这么。宋·朱熹《寄籍溪胡丈人及刘恭父》诗二首之二:“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元·邵亨贞《摸鱼子》:“西风只么吹蓬鬓,病骨尚堪驰骤。”元·佚名《陈州粜米》第一折:“你的银子本少,我怎好多秤了你的?只头上有青天哩。”《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只话倒是,他只里淘气的可厌。”《儒林外史》第一回:“那翟买办道:‘只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画的么?’”以上各例“只”都用作指示代词,与潮汕话词义基本一致。

    “许”,做远指代词时潮音读同“许多”的“许”,音

(鱼2),如说“许块”(那里)、“许阵”(那时)、“许个衫”(那件衣服)、“许撮人”(那些人)等等。

    “许”用作代词,也是古代汉语就有的,如《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隋·侯白《启颜录》:“背共屋许大,肚共碗许大,口共盏许大。”“许大”,就是“那么大”,基本跟潮汕话相同。唐·杜荀鹤《自江西归九华》诗云:“许大乾坤吟未了,挥鞭回首出陵阳。”又元曲《神奴儿》三:“俺家里偌大的房屋,许富的家私。”“许富”,那么富。“家私”这里犹潮汕话的“家事”,就是家产,家里的财富。

    “只”

(紫)的语音变体是“者”

(遮2),如“者个”(这样的)、“者人”(这样的人)、“者物件”(这样的东西)等等。这也是近代汉语的词语,唐·齐己《道林寓居》诗:“青嶂者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唐·裴休《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似者个见解有什么用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但犯着吃黄虀,者不是好东西。”《古今韵会举要·马韵》:“凡称此个为者个,此回为者回,今俗改用‘这’字。”根据这种观点,“者”就是“这”的前身异体字了。

    “许”则有个变体

,我们从音节结构中可以看出来,跟近指代词一样:原代词的声母+韵母

+原代词的声调阴上调。这个音节我找不到相应的汉字,只能造一个方言字“口叚”来表示。如说“口叚个”(那个)、“口叚人”(那样的人)、“口叚 物件”(那东西)等等。

    疑问代词,潮汕话用得最多的,就是“底”

(地)。如“底块”(哪里)、“底个”(什么,哪个)、“底人”(什么人,谁)、“底天时”(什么时候)等等。

    “底”也是个近代汉语词,唐·杜荀鹤《钓叟》诗:“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唐·韩愈《泷吏》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宋·范成大《双燕》诗:“底处双飞燕,衔泥上药栏。”宋·辛弃疾《南歌子·山中夜坐》词:“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通俗篇·语词》引王若虚《谬误杂辨》:“古言底物、底事、底处……皆训何。”与潮汕话同。要注意的是,做疑问代词用的“底”读阳去声如“地”(但不能就写成“地”),而在“到底”、“彻底”等词中读白读为

(堤2),或者文读为

(抵)。口语词“底里”等也文读为



    与“底”的疑问代词词义相近的还有一个“乜”

(迷4),如说“乜个”(什么,什么东西)、“乜人”(什么人,谁)、“乜事”(什么事)、“乜物”(什么东西)等。这个“乜” 粤语也用,如“乜嘢”、“乜人” 等,但我至今不知道其是否来源于汉语。有粤语学者认为其本字是“物”字,聊备一说。

    “底”还可以与“乜”合用,成为“底乜”,如“底乜人”、“底乜物件”、“底乜时候” 等等。“乜”也可以与“甚”(什)合用,构成“甚乜”,词义与“底乜”基本相同。

你是本文的第51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5、30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