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艺人曾是祠主陈旭年的座上宾
    从熙公祠正厅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画像,清代朝官服饰,胸佩数枚勋章,目光炯炯有神。无疑,画中人便是公祠的主人了。
    从陈厝老人的口中获悉,祠主便是清末大名鼎鼎的陈旭年。他1827年生于桑浦山东麓、梅林湖北岸的砂陇村(今金砂村)。少年时因家境贫寒,当起了“卖汕郎”,天天挑油下乡村贩卖。年龄大点,便乘“红头船”漂洋过海谋生。
    陈旭年初抵新加坡,沿街贩布为业。因他为人耿直公道,生意日益兴旺。后来,他结识了马来亚德曼干贵族,与天猛公“义结金兰”,并娶天猛公的堂妹为妻。后来天猛公晋升为柔佛苏丹,他把柔佛10条港口的经营权划归陈旭年。陈旭年在经营港口上获得很大的收益,又把第7条港沿河一带种植胡椒和甘蜜。他勤奋打拼、苦心经营,至其39岁时事业发展很快,被当地人称为“柔佛的最大港主”。陈旭年在侨界影响很大,1870年被封为柔佛境华侨侨长,授宰相衔。在成功与荣誉而前,陈旭年并没固步自封,而是继续艰苦创业。其时,新加坡水仙门及皇家山脚有他创办的广丰、宜丰、谦丰、宜隆等商号,专营胡椒与甘蜜。同时,陈旭年又在新加坡市区广置商店,与章芳林、孙宝成在新柔两地合营烟酒专卖,获取巨额利润。    
    人生磨难志益坚。陈旭年少年时饱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造就了他自强、自立、自爱的精神,也孕育着他爱国爱乡之信念。他事业有成之后,时常接济梓里贫苦的乡亲。19世纪中期,国内许多地方遇到历史罕见的旱涝灾害、特别是陕西发生严重饥荒,陈旭年获悉灾情,毅然向清政府捐赠巨款账济灾民。为此,清政府颁表“急公好义”褒奖陈旭年,并赐建“资政第”府第。陈旭年从新加坡汇来巨资,在家乡一个叫“斜角头”的地方创建新村,花了14年时间兴建一座富丽堂皇的生祠“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竣工于光绪九年。这段时间正是陈旭年年富力强的时期,建祠创寨,事必亲躬。他酷爱潮汕的传统艺术,不惜工本在祠内祠外大兴石雕、木雕工程。
    传说当时请来雕刻石屏的是师公、师父、徒弟三代五人。师公是宫廷匠师。5位石雕艺人均为陈旭年的座上宾,每天以极品烟茶款待,艺人茶足饭饱精神旺就工作,精神状态一旦欠佳就停工休息。这样每天工作约两小时,三年失败两次,气走两个徒弟。陈旭年并不计较,每次有石雕艺人离去,他总要派人诚心诚意地把他们请回来,并对5位艺人的家庭生活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无房屋居住者则出资让其建屋,使艺人们无后顾之忧,呕心沥血地用10多年时间把这些石屏雕刻完成,甚至打出“石牛索”等绝世之作,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陈旭年重人才之举,也传为美谈。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批石雕艺术精品的保护。十年浩劫年代,红卫兵要到从熙公祠破“四旧”,石雕艺术面临灭顶之灾。当时,该乡党支部书记陈哲盛闻知,心急如焚。用什么方法来挽救、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珍品呢?他灵机一动,找来4张与四屏石雕同样大的红纸写上“毛主席语录”,贴在石雕的玻璃保护罩上,又用灰土把门前的石鼓、石狮掩盖起来,才使它们躲过厄运。改革开放后,从熙公祠以其完好的艺术形象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其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从熙公祠的保护有法可依。陈厝群众每每谈起这些,脸上无不显露自豪的神色。

你是本文的第48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