怄,现代汉语义为“故意惹人”。如“怄他生气。”但在潮汕话中义为“差的、低等的”,与“好”义相反。“怄戏”,就是差等的戏班。“诙谐”,《辞海》注“语言富于风趣”。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语也。指意放荡,颠覆诙谐。”东方朔是汉武帝时名臣,常用诙谐语言来规劝皇帝,使皇帝在风趣中改正错误。所以“怄戏多诙谐”就是差等的戏班,多用诙谐语言滑稽动作来吸引观众,争取聘请。
  解放前城乡间酬神祭祖,多请潮剧演出,大乡望族或富贵人家,多请上等戏班,如“四大名班”等,经济差的小村社,则请中等或下等到戏班演出。下等戏班戏金便宜,演出条件也不苛求,故而“怄戏”也常有人聘请。怄戏班虽无名演员,无好乐手,服饰陈旧,但他们随机应变,逢场作戏,见机插科,也得观众赞赏。他们常用民间俚语、地方俗话,插入唱词或对白中,以引起哄堂大笑。如表达运气好时唱“真是番批到,猪母生,鸟仔豆,带上棚,贤新哺,孝大家,好奴仔,上书斋……”表示衰疲无运则唱“种番薯,哩大根;种地豆,哩独仁;,种甘蔗,生枯蝇;种柑橘,吐黄龙;,旧蚊帐,开大窗;肚帕角,断分银……”等,真是诙谐风趣,加上丑角滑稽动作,常使棚前观众,捧腹笑倒。
  所以,潮汕人说“怄戏多诙谐”,常有同情、赞许的批评那些大事做不来,只能用小技哗众取宠的人。

你是本文的第113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9-20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