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潮汕大地上,遗存着灿若星河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沧桑岁月和盛衰兴替,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在潮阳区关埠镇,就有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下底村。 据《广东省潮阳市地名志》记载:下底村位于市区西北28公里,关埠镇西北部,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临榕江中段,濒临南海,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因村处榕江下游南岸,地势低洼,取名下底村,创村始祖为黄经德(字滕茂,号平溪)。自创乡以来,一直为单一黄姓宗亲,现长居人口大约5000多人。 下底古村三面为田园所包,民居是典型的潮汕老厝,现有不少明、清、民国建筑,“下山虎”成排连片,“四点金”随处可见,“驷马拖车”都保留完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代曾任云南提督黄武贤(1821-1898)的府邸——提督府,原称“建威第”,又称“泰崇公祠”,俗称“厦林老府”。 光绪七年(1881),黄武贤告老归家后,仍住在同治皇帝特地钦赐白银千两建造而成的一座三厅相通,十二间平房相朝的住宅——“官厅”中。有一次,丁日昌和方耀两人到下底拜访黄武贤,看到“官厅”气派不够,便由丁日昌向朝廷奏请给黄武贤将“官厅”扩建成“将军府”。丁日昌还动员方耀资助,后来方耀从私田中割出榕江南岸“刺篮渡口”起至河腰村渡头共200亩堤外江边咸水田给黄武贤作为私田。光绪十四年(1888),“将军府”建成,匾名“建威第”。从建筑规模来看,提督府坐东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它是以一座三厅两天井的宗祠为中心,两旁并联两座规模小一点的“四点金”,成为中间大、两边小的五座“四点金”相连(称“五壁连”),两边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因从厝和火巷细长似剑,故又称为“双佩剑”)和后包。祠堂前有阳埕一千多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五间过”的书斋,照壁塑有麒麟配松鹤延寿图,边有旗杆夹座,附近还有马房。提督府以中间的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的象征“车”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地从古代走了过来。家族的兴衰,祖宗的荣光,子孙的昌盛,从这宏大的建筑物可一目了然。 在提督府不远处还有一座清朝时期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它是黄武贤侄孙黄金福(名陈群,字锡荣,官至潮州总兵)的府邸——总兵府。该栋建筑由“四点金”和“下山虎”按向心围合、中轴对称的原则组合连结而成,为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有前后花园。 自古以来,下底村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关埠镇乃至榕江中段南岸闻名遐迩。据资料记载,历朝历代,黄氏后代中过6位进士、举人、贡生,其中下底古村便有3位拔贡。如今,下底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全村最早书斋,始建于1818年的师竹轩。 爱国爱乡、保家卫国,是下底村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做出贡献。建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的“长房公祠”,就曾经作为民国时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八区总支部的革命据点。创办于民国三十年(1941),位于“厦林老府”的民国潮阳八区区立初级中学,在抗战期间学校就有不少教师(郑淳、许铮、许钟衡等人)为隐蔽身份任教的中共党员,竭力组织学生演短剧,宣传启发民众参加与支持抗日救国运动。尔后,又有教师陈衍芝为隐蔽身份的中共潮揭丰边县地下组织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创办“燎原”读书会,对学生秘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发展学生建立共产党秘密联络站,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上山参加武工游击队。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加大对潮汕古村落的重视与保护,下底古村落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2年,下底村被评为“广东十个特色古村落”之一。
|
你是本文的第85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7、31 作 者: 黄素龙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