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俗语有“好柴无浏到三利溪 好人无行到城隍前”喻朽木难有鸾凤栖,因三利溪不通韩江,没有杉木可打捞,只有人们丢弃的烂木杂柴而已,府县城隍在乌暗树下,阴森脏臭,历来是乞食病娼住宿之处,好人通常是不到那里去。就是去拜城隍,也是干了坏事才去的。 三利溪在潮州城西,原是北宋哲宗元佑五(1090)年知潮州军州事(知州)王涤倡浚的人工河,它自城南海仔引韩江水,做为城西南护城河到国王宫巷西端的河头地方汇西湖水,折西经陈桥、羊鼻岗至长美汇西山溪水注入枫江,此水经潮安凤塘镇流入揭东县玉窑镇和炮台镇,再流过潮阳市关埠镇入海,其源头由人力挖掘的约十一里。 据《海阳县志》称:三利溪因有利于灌溉,商旅和漕运而称,但清代林大川《韩江记》说“三利溪自海阳附郭而西,历潮阳揭阳二县以入海,其间迤逶曲折,百有十五里,三县利之,故名三利。”历史上三利溪如不浚通便会淤塞而影响府城排水,在开溪三百多年后的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潮州知府周鹏决定浚通它,由于工程是征询当地父老才开始的,故民众很感激他,便到新会去请著名理学家陈献章(白沙)写了《开三利溪记》并刻石为碑。碑记述浚溪之利和周鹏之功。 据《韩江记·三利溪》称:后来有人去代陈白沙,说三利溪不久又淤积如沙滩了,潮州人都说三利实无利。陈白沙后悔当年只收取润笔金而没到潮州实地考察便写了自责诗:欲写平生不可知,孤灯挑尽几沉吟,文章信史知谁是?且博当时润笔金。言下之意是:文章我是认真写的,那知有这样的后果!但是他又再犯了轻信传言的错误,因为去讲坏话的人也是个别意见,他不做调查就再写自责诗。此诗传到潮州,《开三利溪记》被扒掉,周鹏因调任不在,也给人家骂为沾名钓利、骗取名作的政治扒手。也给后来再倡浚三利溪的人造成压力。此后三利溪屡浚屡塞,浚则有利,塞则有害。 又过了三百年,到了清高宗乾隆廿五(1762)年,后来倡修过《潮州府志》的知府周硕勋下大力气根治三利溪,由于工程规模较大,拆除一些民房和挖去一些田地,不满的人便把陈白沙的诗拿出来压他,传说这位知府写一诗刻于石上:奉旨挖溪河,人民积怨多,候待十年后,恩在怨也无。但从这次浚通后,三利溪就不再塞了,三利溪的排水作用至今犹存,所以一直受到保护。 《海阳县志·杂录》也批评陈白沙轻信谣言,说三利溪水从揭阳潮阳出海,冲淡了咸田,的确有利于农。其实如其所说,非生长在潮州是不知三利溪之利,从历史整体看:三利溪有利无害,浚害三利溪是利民之举,抓住一些片面小事而制造谣言者真是可耻。 城隍是古代认为能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信奉,认为是腊祭八神中的水神(即隍)和庸神(即城)衍化而成。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安徽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孙吴赤乌三(239)年,唐朝以后的各州县都建城隍庙。潮州府、县的城隍庙原在今迎宾馆东的上水门街对面,原有大榕树称“乌暗树”,其庙联“料此身必不长存,何苦来急急忙忙作百般恶事。想前生都以注定,也落得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这与上海城隍庙的对联:“做个好人、心安理得梦魂稳,行些善事、天知地觉神鬼钦”有些相似。城隍庙左廊有速报司,也有对联“报善报恶、阴律严于阳律、余殃余庆、天心胜过人心。”潮州俗语有“速报爷食家(多)过城隍公”喻官小利多于官大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