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潮州香包,又称“绣花包”,古人将其叫做“香囊”或“香球”。这虽然与全国各地一样来源于“辟暑笼”,在端午节供儿童佩戴用于避暑祛邪,但是在制作工艺和用途上,却与众不同,有其独具的地方风格和人文特色。 富有地方乡土特色的潮州香包,有其发展过程,是潮绣与地方风俗习惯相结合的产物。早在南宋时,潮州便有用檀香等香木雕成小巧木笼状,里装棉絮混和药用香料,外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唤“辟暑笼”出现。后来人们又将香木改为香料,将裹合改为缝合,便成为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香包”。到了明代,潮州的姑娘们又将其当作爱情和婚姻的信物。有一位名门小姐爱上一位穷书生,遂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包作为信物赠送于他,表达爱慕之情,后来两人真的喜结连理。以此传说编写成的戏剧《香囊记》,可为之佐证。因此,心灵手巧且善于刺绣的潮州姑娘,旧时出嫁前都要绣制一批香包,用作嫁妆,一部分用以赠送新郎,一部分用于布置新人(新娘)房,一部分留于新婚之日,分送给街坊邻里和亲朋好友的小孩,故在潮州的婚俗中,有“讨香包”的习俗。新婚之日,小孩子们熙熙攘攘,欢喜万分,闹着向新郎和新娘讨取香包,非常热闹;新娘亲手绣制的香包,其针工手艺的高低、优劣,是否美观精细,便成了人们以艺论人、一一品评的话题;新娘也以此显示自己的手艺,香包的绣制精益求精。这就既增添了婚礼的欢乐喜庆气氛,又促进了香包绣制工艺的发展,使得潮州的妇女人人(个别人除外)擅长于刺绣抽纱,潮州香包也自然而然成为潮绣的姐妹花。 潮州香包除了姑娘们出阁时用作嫁妆外,普通人家也用来装饰家居、制作为用品,如用作床帐、宫灯、扇子、乐器、匙扣的吊坠,或者是烟袋、眼镜袋、荷包袋、日用针插等,还可当作小孩的玩具,用途十分广泛。 潮州香包的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香包有香囊、粽球、瓜子鸡、针包、结带、纽缄等品种外,按其用途分,可分为装饰和玩赏两大类;按其形式分,可分为吊件类、摆件类和摇动类三种,如花果帐坠、红柿针包、孔雀衣钩、大麒麟等;按其题材分,可分为瓜果、鸟兽虫鱼和静物三大类,如南瓜、石榴、桃、菱角、孔雀、雄鸡,象、兔、鹿、金鱼、蝴蝶、花篮、绣球、古钱等。后来,又增加了圣诞老人、小天使等国外题材;按其艺术造型,又可分为形象化和卡通化两大类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潮州香包共有500种以上,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啊! 用于制作潮州香包的主要材料是:绸缎、布、绒线、金银线、纱线、棉絮、珠子、镜片和纸等;过去潮州妇女大都是用裁制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和做刺绣抽纱剩下的纱线来绣制香包的,基本不用花钱或者是花较少的钱,便能做出精美别致的香包来。 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艺比较繁杂、精细,要经过刺绣、剪样、贴底、盘金、缝合、填棉絮及香料、穿珠等10多道工序。首先是选用华丽的绸缎或布料,再将瓜果虫鱼,或飞禽走兽,或静物的形象画在彩绸或色布上,然后用五彩纱线,或绒线,或金银线、珠子、镜片等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后,剪裁裱贴成片,分片绲边,缝合成型,并填进棉絮、香料(后来的香包,大多不填香料)。有的还饰以金银线盘金刁锁,或饰以珠串、镜片(胶片)、缨络等。潮州香包的个体不大,小巧玲珑,大多在几公分到10多公分之间,也有长达1、2米的吊坠的。 潮州香包的绣法之妙,用心之巧,令世人为之叹服。在工艺技法上,潮州香包汲取了“潮绣”的针法和技艺,注重针工,讲究绣法,突出色彩,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且不同的物体形象运用不同的绣法。在艺术造型上,大都运用概括、夸张、洗练的手法,既写实又变形;在色彩处理上,大胆采用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颜色,鲜艳夺目,绚丽多彩,但色彩会因物体形象不同而迥然不同,如套装的香包一般要有6色或8色,甚至是12色以上;在艺术装饰上,讲求均衡、对称,花纹、图案富有地方特色,精雅别致,美不胜收。因此,潮州香包遐迩闻名,到了清末便发展为小商品,出口东南亚一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列为民间艺术之花,多次被选送到国外展出,更是一宗数目可观的出口工艺品,潮州市二轻特种工艺总厂还将其作为拳头产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产品畅销西欧、东南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好评,被誉为“东方的明珠”。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加上种种的原因,虽然在婚俗中仍保留着“讨香包”的习俗,但是新娘在新婚时分送街坊邻里和亲朋好友小孩的,已经不再是香包了,而是改革为分送玩具和文具等物,因而新娘出阁前也就极少亲手绣制香包,会绣制香包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潮州香包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同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将濒临绝传的危险。为使这一朵民间传统工艺之花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予以抢救,使之发扬光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