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完全相同是没有的,不仅大方言区、次方言区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就同一方言土语,因为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潮汕方言尽管流行区域很小,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等地区,这些县、市的潮汕方言的语音上存在着差异,不但如此,词汇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旧时潮汕话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府城话中有ie、ieng和 ueng等韵母,如“关键”发音为gueng ueng等。外地人听起来,府城话很软,类似于“吴侬软语”,觉得有点做作。因而,就连潮剧也淘汰了这种特点。
    与潮州邻近的澄海城话,则以没有闭口韵尾为特点,没有闭口韵尾<-m/-p>的韵尾,中古咸摄、深摄字大都读<-ng/—k>韵尾。所以,澄海人读“心”与“新”、“林”与“邻”、“侵”与“秦”、“婪”与“狼”、“锦”与“紧”同音。于是,外地人就喜欢用“咸甜酸莶涩”来让澄海人发音逗乐子,因为这“五味”中,除了“酸”之外,其他“四味” (莶即辣)发音时均要闭口。
    潮州的西边是揭阳,揭阳的语音特点是没有ing韵母和eng韵母,“荆”、“斤”不分,“真”“精”合一,“因”和“英”、“神”和“成”、“粟”和“七”、“逸”和“奕”同音。而且揭阳人讲话时,还习惯借助一个口头发语词“下”,未说话先“下”一下再说。还把一次叫“一铃”。所以,有人跟揭阳人开玩笑说:“下我去揭阳一铃,买了粿条一斤(音同‘荆’  )。”
    南澳是一个独立的海岛,南澳的18个声母中,由于一些字区域不同,声母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m和b、n和l、g和ng三组上。云澳和青澳多发m、n、ng为b、l、g,如“严”发为giom,“言”发为gang,“人”发为lang,“蓝”发为lam,“门”发为bung,“埋”发为bai。
    当然,与潮州话差别最大的还要算潮阳话。潮汕人通常认为潮阳话最“huai”(即不纯正)。潮阳人的祖先可能与潮、澄、饶一带的人民移民路线和来源、时间都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语音特点。潮阳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为低调和降调,听起来让人觉得浊重些。
    词汇方面的差异。汕头大学林伦伦教授在《潮汕方言词汇的共时差异说略》(《潮学》第三期)作了详细的论证,兹摘要如下:
    潮汕各市、县之间存在的词汇差异,基本上与语音的差异相似,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可分成3个区: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为一区;揭阳、揭西和潮阳、普宁的部分分为一区;潮阳、普宁、惠来为一区。
    第一、在3个区中,潮阳、普宁、惠来一区内部较统一,与其他区的差别也较明显。例如:
    “背脊”叫“Pa脊”;  “巫婆”叫“同乩”,惠来叫“同身”;“什么地方”叫“底囝”,“女儿”叫“(女查)嬷囝”;“拔河”叫“tui索”,普宁叫“tui大索”;“摔跤”叫“hik腰仔”;“闪电”叫“si焰”,潮阳叫“si火”;“藕”叫“莲kau”。
    普宁、惠来管“定婚”叫“te定”;“火钳”叫“火棰”;“磁石”叫“吸(haip2)石”;“短裤”惠来叫“裤头”,普宁叫“裤头ts’iαη” ;潮阳、惠来把“壁虎”叫“神人”,“学校”叫“书房”,“香皂”叫“芳枧”等等。
    第二、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也基本一致,但程度没有潮阳、普宁、惠来高。这个区较有代表性较特殊的词语如:
    “狗窝”叫“狗窦”;“打闪”叫“阿公(目聂)目”;“丫头”叫“走鬼” (潮州叫“赤脚”);“大梁”叫“中桁” (汕头也叫“主桁”);“妯娌”叫“大小姆”;“厕所”叫“东司”;“伸懒腰”叫“春轮”;“豆芽儿”叫“豆生”;饶平、南海叫“萤火虫”为“镊仔”;澄海、饶平称“羊角风”为“羊蹶踩”,澄海、、南海称“煎药”为“烳凉水”。
    第三、揭阳、揭西和潮阳、普宁的一部分地区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同样没有潮阳、普宁、惠来那样整齐。这个区比较一致而有特色的词语,如:“娘家”叫“家后”;潮阳、揭阳称“厨房”为“伙食(食音sik)”,揭西叫“伙食房”;揭阳、揭西、普宁称“蝉”为“碑盐”。
    从语音和语汇,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差异,难怪人们说是“县县有语”了。

你是本文的第347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俗语文化趣谈》
作 者: 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