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老人说“潮州福建祖”,以前不甚明白。原来,这句话大有来头,它道出了古老潮人的移民途径。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原汉人南迁,或入粤或入潮,都是有秩序的。这些入粤入潮的移民,有三处中转站: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乡和福建莆田县。“潮州福建祖”就是说我们潮人大体上是经过福建而来的,看一看潮属各家族谱,其先祖由福建入潮汕的比比皆是,如潮汕前七贤之一的王大宝,其先世就是唐末五代初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往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于海阳。据载,汕头市郊区浦翁氏先祖翁承赞做了闽王王审知的相。翁承赞之孙翁俊、翁杰“来留于潮,俊居尖山,杰居浦”。明朝的潮籍学者薛侃,其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迁于潮”。《翁尚书墓志铭》载:翁万达之“先世居闽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江里之举登村”。澄海名贤卢侗祖籍河北范阳,“先世为避五代战乱,举家迁徙福建莆田九龙江”。至卢侗弱冠这年,来潮州游学,见冠山山明水秀,遂定居于此。 这些潮汕先民南移的中转站就是福建莆田。莆田在明朝一度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这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采取奖励移民的政策,将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潮州在明代已成了重要州县,而人口却不多,于是人们纷纷从北方南迁。为此,朝廷设立了管理机构,让那些想移民的百姓,先在朝廷指定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发给川资凭照。这些移民领到凭照后,才先后入潮。 潮汕还有一句俗语“澄海无客,大埔无福”,这反映了早年移民的分布特征。在外地,如广州地区,人们常把潮汕话称“福佬”话。“福佬”一词是用来称由闽徙潮的中原汉族后裔,以别于潮汕原来的土著民族。后来,潮汕一带的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福佬”就逐渐被用作潮人的泛称。 客家人和福佬人一样,都是从中原辗转南下的汉族人,在时间上,客家人来广东比潮汕人来得迟。客家南迁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大埔、梅县一带的五个“流人营”被认为是闽南、粤东的客家之祖”。而客家人大量南迁还要到北宋,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户口,潮州还没有主客户之分,梅州则开始有主客户之分,但客家也仅有367户。而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仅仅将近百年之后,梅州客户剧增至6000多户,潮州客户更增至一万多户。当客家人大量南迁的时候,福佬人早已入主潮汕多时,潮汕地区平川沃土以及水陆交通要塞大多被福佬人占据,客家人不得不在兴梅地区艰苦奋斗。由于长期交错转徙,客家人与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也逐渐混同。据解放前统计,梅、潮一带,只有大埔是纯客家县,澄海是纯福佬县,故此说“大埔无福,澄海无客”。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句俗语看出某个姓氏移民的由来。如“未有揭阳城,先有槎桥乡”,就是潮汕槎桥始祖杨绘入潮记录。据原揭阳县仙桥镇槎桥乡《杨氏族谱》记:“槎桥乡创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杨氏始祖杨绘,生于1032年,卒于1116年,26岁中戊戍科进士,累任开封府推官、翰林院院士、司谏、御史中丞、中顺大夫。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议政事,议行新法。杨绘却极力反对,先后多次上疏,言及新法的弊端,奏请恢复旧法,触怒皇上,遭贬谪流放。从而创建槎桥乡,比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在榕城建置的揭阳县城要早几十年。“未有赤寮先有余”,潮阳在张创大到赤寮建乡之前,已有余氏家族在此定居了。据传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赤寮余氏的开基祖余操,就从潮州移居到赤寮来。他住定下来便择址建立祠堂,定名为余氏家庙,这是赤寮最先建立的祠堂,“未有赤寮先有余”就是这样来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