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有一句俗语叫做“识字掠无蟛蜞”。它在群众日常的语言交流中明显带有贬义的色彩。其演绎出来的意思是做事如果拘泥于本本,不注重实际,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学识再丰富的也难见成效。
这句话虽然并非出自名篇经典,却以朴实简练的文字体现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因而显得言近旨远,发人深省,颇具警策作用。 探究这句俗语的源头,当上溯到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田地缺乏平整和连片种植,导致高低不平,沟坎密布。而当时的生态环境却保存尚好。在田间地头、沟边崖畔,往往生活栖息着大量的鱼虾蛙鳖。庄户人常常加以捞捕作为佐餐的菜料。尤其是对于蟛蜞人们更是情有独钟。将其捉回家之后放入食盐、大蒜等调料加以腌制便成为一种佐餐的佳品。因而蟛蜞在当时便成为庄户人争相捕捉的热路货。 然而要捉到蟛蜞并非易事。因为它们总是在沟坎地头掏穴而栖,藏身之处隐蔽曲折。因此,庄户人就用上专门的工具———蟛蜞刀,将藏身洞穴的蟛蜞挖出来。蟛蜞藏得越深,掏挖的面积就越大。这样就常常造成土坎田头的崩塌,或者带来田水的流失等一系列连琐反应,使田主的利益受到损失。 为了保护农田,有的人便在地头竖一木牌。上书:“此处严禁挖蟛蜞”之类的字样,申明利害关系。断文识字的人一目了然,便也转向别处以免招惹麻烦。至于那些目不识丁者,根本不知道木牌上面写的是何意思,仍然顾自大手大脚照挖不误。这样一来,反倒是那些粗通文字者四处寻觅。每至一沟边地角往往都会见到禁止挖掘的警示。因而四处碰壁,无从下手。到头来竹篓里空空如也。这就是“识字掠捉不到蟛蜞”的由来。 故事的原意是讽刺那些拘泥于书本,食而不化,遇事不懂得灵活变通的迂腐保守者,却也从反面说明了凡事敢于实践,勇于突破,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