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嵌瓷第四代传承人许少鹏:万千彩瓷镶嵌斑斓世界 文化习俗 图1张

   嵌瓷,是潮汕地区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大寮嵌瓷作为潮汕嵌瓷的主要阵营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潮南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日,记者来到了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的大寮嵌瓷工艺社。闷热的三伏天里,工艺社内各种敲敲打打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几名嵌瓷工艺师正专心致志地工作,而省级工艺大师、大寮嵌瓷第四代传承人许少鹏忙碌的身影也正穿梭在一件件未完成的嵌瓷作品之间。
  今年43岁的许少鹏,从事嵌瓷相关工作已近30年。出生于大寮村中的“嵌瓷世家”,沿袭祖辈父辈的脚印,在坚守传统中革故鼎新,在扎根本土中不忘向外。他用成千上万的彩色碎瓷片,镶嵌出自己的斑斓世界。
  突破限制推陈出新:从“屋顶”回到“地面”
  在大寮嵌瓷工艺社外,记者远远看到屋脊上的“九龙吐珠”嵌瓷作品,色彩绚烂的瓷片构筑出一条条雄劲矫健的飞龙,长约30米,以立体直观的形象盘旋在屋顶,姿态万千,对比强烈的彩色瓷片富有光泽,在夏日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工艺社内的嵌瓷文化墙上,全长31米的巨幅作品《水浒传——梁山108将》刻画了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令人称奇。
  “九龙吐珠”和“梁山108将”,都是许少鹏和许氏门下等人在传承工艺的基础上所尝试的创新。沿袭家族前辈的脚步,许少鹏逐渐在自己的嵌瓷工艺领域耕耘出名气,但如何在前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嵌瓷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了他念念不忘的课题。在常规概念中,嵌瓷往往意味着屋顶的艺术,而随着传统民居被钢筋高楼替代,嵌瓷在民间建筑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式微。
  从“屋顶”回归“地面”,正是令嵌瓷艺术突破限制、拓宽大众认知的创新之举。
  2013年,出于机缘巧合,在汕头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邀约下,许少鹏萌生了制作“妈祖”嵌瓷作品的想法。在此之前,嵌瓷创作领域从未有过类似神像的制作基础,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模仿借鉴的机会,只能自己摸索和创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妈祖文化,他前往福建湄洲岛考察妈祖文化。传统的嵌瓷人像中多使用“龙”这一意象,而在制作妈祖作品时,他根据实际需要,改龙为凤,历时3个多月,最终创作出这件作品。采访中,许少鹏向记者展示了这件作品的照片,色彩恢弘大气,神态栩栩如生,连服饰上的图案都精致生动。这件作品也成了许少鹏心目中的得意之作。
  近期,许少鹏还参与到大寮村的文化长廊绘制工作中。记者跟随许少鹏来到文化长廊所在地,看到村内这道长达58米的文化长廊,由许少鹏负责其中12幅嵌瓷画作的设计和制作。其内容反映乡村生活的传统道德,既能展现大寮村传统文化特色,又注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气息。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大寮嵌瓷,许少鹏还尝试着延伸嵌瓷艺术品的功能,从原本只作为民间建筑工艺运用于祠堂、庙宇、潮汕传统民居,到如今逐渐制作一些茶盘、屏风、摆件等私人家庭用品,这种转变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引发更多人对嵌瓷的认可和欣赏,使这项非物质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
  “嵌瓷世家”中的少年:从学徒一步步做起
  在大寮嵌瓷工艺社一楼嵌瓷作品展厅中,一眼可以望到许家嵌瓷第一代传承人许石泉、第二代传承人许梅洲的画像和简介。
  “许石泉是我曾祖父,早年拜嵌瓷始祖吴丹成为师,学习嵌瓷、泥塑、壁画等技艺,深得其真传,对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等无所不精,艺成后走遍潮汕各地,所到之处,精湛的工艺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爷爷许梅洲自幼随父走南闯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到之处在同行中无敌手,有很大名气。在我们潮汕地区曾传说‘你要建好厝,请不到梅洲师就不算好厝’。”
  省级工艺大师、大寮嵌瓷第四代传承人许少鹏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祖辈和父辈,正如无数旧时传统手工行业一样,这个家族也秉承“亦父亦师”的传承原则,嵌瓷技艺往往师承父辈。作为大寮嵌瓷第四代传承人的许少鹏,也是在“嵌瓷世家”的耳濡目染中喜爱上这门五彩斑斓的艺术。
  儿时在各种色彩斑斓的瓷片中挑挑拣拣,握起铁钳、灰匙、缶刀等工具也是得心应手。家族的技艺熏染,让许少鹏自年幼时便生活在这些彩色瓷片之中,久而久之也衍生出对这门技艺的好奇和喜爱。虽然头顶笼罩祖辈父辈的光环,但身为第四代传人的许少鹏并没有享受到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一步步从学徒做起,钳骨架、做胚模、剪瓷片、调色……“这些都要从学徒开始学,比如调色,我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能凭感觉,慢慢摸索出规律后才能快速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1991年,14岁的许少鹏开始学习嵌瓷技术,一直到18岁成年,这4年间他以学徒的身份摸爬滚打,一步步承袭祖辈父辈的经验。“我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美术或者艺术课程,一切都是跟着家里的长辈在学,从最基础做起。”嵌瓷需要美术基础,而未经科班系统训练的他,正是靠着脚踏实地的训练,从临摹走向创作。
  18岁之后,许少鹏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独立时期,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承上启下、进步最大的一年。一件件独立作品的诞生,令他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在这些不足中吸取经验教训。“往往做完下一件作品,回过头来看上一件,才发现这里长了,那里短了,才能一点一点修整自己的错误。”经过一年的独自磨砺,这名“嵌瓷世家”中的少年,终于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嵌瓷手工艺人,在自己的领域镶嵌出独一无二的斑斓世界。
  走南闯北献艺四海:让“大寮嵌瓷”走出去
  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有“嵌瓷之乡”的称号。而作为全村中最主要的嵌瓷家族,在过去几十年间,许少鹏与他的家族不止一次远赴海外制作嵌瓷画作。
  22岁那年,许少鹏跟随祖父许梅洲、父亲许汉根前往新加坡,应邀到“双林寺”嵌瓷作画。后来,许少鹏还前往香港“慈云阁”制作嵌瓷画作。这期间,他们制作了“双龙戏珠”、“四大天王”、“八仙过海”、“观音出世”、“蛟龙戏水”、“二十四孝”等大型作品。无论是人物走兽还是花鸟山水,所塑作品皆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一开始还需按照寺庙住持的要求来做,久而久之,他们信任我了,就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 走南闯北献艺的大寮嵌瓷艺人,凭借其精湛技艺,在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留下大寮嵌瓷艺术品的痕迹,备受各界赞誉。
  “走出去”不仅仅是将这些精美的作品镶嵌在不同地区的屋顶,更是主动去接受不同艺术门类的碰撞交流,将大寮嵌瓷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传播出去。近年来,许少鹏的嵌瓷作品参加了不少展览、评比和工艺活动,在广东省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各地都留下潮汕传统手工艺的身影。
  2016年,其作品《松鹤长青》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作品评比银奖;2017年,其嵌瓷作品《牛》被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2017年新春期间,他应邀前往澳门参加春节习俗展,向港澳同胞展示潮汕工艺;2018年5月,其作品《精忠报国》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拿我们大寮嵌瓷和潮州嵌瓷作比较的话,前者类似于工笔形式,巧密精细;后者类似于国画形式,粗放流畅。”谈及与潮州嵌瓷老艺人卢芝高的交流经历,许少鹏的言辞间满是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匠人的敬重。除了潮汕本土作品,许少鹏对福建、台湾等地区的嵌瓷作品特色也是娓娓道来。
  不同艺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许少鹏的创作赋予源源不断的灵感。“艺术是学不完的。”许少鹏认为,旧时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往往固步自封,因为害怕被“偷师”而只能“各扫门前雪”,疏于对外交流。但他却认为,艺术需要不断去学习,交流碰撞赋予艺术生生不息的创造张力,也是在交流中才能意识到本土技艺与其他技艺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扬长避短。
  项目传承:将嵌瓷艺术转化为文化产业
  在大寮村,从事嵌瓷行业的人数虽不少,但真正学有所成的年轻人却屈指可数。许少鹏遗憾地告诉记者,学习这门技术需要经历时间锤炼,因此他目前还没能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徒。以前家族秉承的传承理念是“只传后代、传男不传女”,但如今他希望这门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将嵌瓷及背后的文化发扬光大:“只要肯学,我就肯教。”
  谈及对这门技艺传承人的要求,许老师沉吟一会,缓缓告诉记者:“最主要还是要有兴趣,要勤快。”他表示,学习嵌瓷手艺,需要有天赋,有一颗孜孜不倦善于创造的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勤于练习才能有所成。育有一子一女的他,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继续从事这门事业,“我总是给我儿子灌输这种思想。”许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他还带着儿子一同参加了汕头市第五届潮汕民俗文化节的嵌瓷文化手工艺展示。
  据了解,大寮嵌瓷工艺社目前拥有各类工艺师10多名,其中,许少鹏、许少雄等2人为省级传承人,许锡通、许锡豪2人为市级传承人,此外还有管理人员8人,学员50多人,主要担负嵌瓷工艺社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宣传推介、创新等工作。大寮嵌瓷工艺社于2010年建成,其作品展示厅的作品内容有人物、动物、花草与寓意吉祥的贺寿图等,每年接待不少来自其他城市甚至国外的游客和嵌瓷爱好者,搭建起一个嵌瓷技艺交流的平台。
  此外,他还多次参与我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开设嵌瓷培训班,为嵌瓷爱好者提供工艺培训,每到寒暑假有不少学生前来学习。许老师笑着说:“我的培训不仅不收费,还适当给他们提供奖励,就是希望鼓励更多的孩子来接触这门手艺。”在教学过程中,他为孩子们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材料和工具,在动手尝试中培养其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单靠手把手的传承是有限的,还需要慢慢把嵌瓷转化为一项文化产业。”许老师认为,要更好地保护这项传统手工技艺,需要形成文化产业,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收入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才能促进这一行业良性发展,让其在时代大潮中保持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记者手记:传承是一种责任
  在大寮嵌瓷工艺社内,记者看到地上密密麻麻堆放着各种工具和材料:被打破的瓷碗、形态各异的瓷片、各种规格的工具、五颜六色的颜料、摆设着各种半成品的铁架……那一件件展示在人前的光彩夺目的嵌瓷作品,就是从这间“乱中有序”的工艺社里诞生的。
  而这个地方,也是许老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设计、塑形、剪取、敲制、镶嵌、粘接、堆砌、填补、上色、贴金……每一道繁琐细致的工序都仰仗着嵌瓷手工艺人们的那双巧手和坚定的毅力。
  “如果没有其他的任务和活动,每天起码要工作10个小时,主要是做塑形,就是先扎好骨架,用石灰、灰浆等塑好雏形。这是一件作品中难度最大的工序。”许老师一边与记者谈话,一边专注望着眼前尚未完成的嵌瓷人物作品,只见他左手拿起一块碎瓷片,右手的小铁钳飞快修剪几下,弹指之间,清脆几声“咔嚓”声,原本棱角分明的碎瓷片顿时变得圆润,与已粘接好的瓷片大小并无二致。
  尽管已经与这些工具和材料打交道将近30年,但许少鹏面对嵌瓷工作时的神态仍然笃定认真。他既习惯了屋顶室外工作时的风吹雨淋,也习惯了这屋内日复一日的雕琢打磨。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门手艺,也是他从祖辈父辈肩上接下的责任,是他必须全力以赴去经营的品牌,是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始终秉承的信念。

你是本文的第25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8、15
作 者: 撰文 陈欣琪 摄影 袁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