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熙公祠位于潮州市彩塘镇所辖的金砂村内。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历时14年建成的建筑,艺术造诣极高,尤其是祠堂里琳琅满目的石刻、木雕,精致,细腻,大气,堪称天下一绝。 周末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从熙公祠,亲睹从熙公祠的风采。走进村中的小巷,来到陈厝,但见一座没有盖顶残破的门楼,上面石匾有“资政第”三个大字。整座门楼均由花岗石板石条组合而成,朴素大方。透过大院望去,与其相对的建筑“龙门”同样是宏伟壮观,漫步进入大院,公祠的建筑为传统的“三壁连”,中间主座为祠堂,左右各一座“四点金”的宅第,祠堂坐东向西,为前厅后殿中天井的二进传统建筑,含蓄优雅,古韵浓郁,气势恢宏。 祠堂场院门前一对石狮,天庭饱满,眼球鼓出,威猛中充满慈爱,两狮相向,雌雄成对,雌狮抱子,雄狮戏球,生动逼真。当我们摸触石狮口中的石球,啷啷滚动,却不能取出,是雕刻时一气呵成。连狮颈上响铃挂环等饰物,也是精雕细刻,足见石雕艺人之匠心独具。 移步从熙公祠石门肚大门,当我们用手触摸着门楼的四幅精美的石雕,分别以“渔樵耕读”、“花鸟虫鱼”、“百鸟朝凤”、“仕农工商”为题材,它巧妙运用S型的布局,惟妙惟肖地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场景集中在同一画面上,以透雕、浮雕的形式,把撒网的渔夫、担柴的樵夫、进城赶考的士子、下棋对弈的老翁、童子拜先生、骑马的官爷塑造得古朴生动;还有带着船长帽、趾高气扬的洋人、花禽鸟兽、山川河流、亭台楼阁,构思精巧,神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如不是亲临其境,全然不相信是在同一块平整的花岗石板雕刻出来,就是人物手中的各种器具如刀剑、锄头、雨伞、扇子、鱼网等等,都是透空镂刻。记得小时候,听说过“一条牛索激走三个师傅”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从熙公祠的石刻,牛索(牛绳)也就是“仕农工商”下部的雕刻,一头水牛和一个坐在牛背的牧童,牧童手中的牛索连着回眸的牛鼻,牛绳透空,这条牛绳,是在同一花岗石雕刻出来,弯曲自如,细如牙签,长约8厘米,由于牛索过于纤细,力度稍微掌握不好,就使整幅石屏前功尽弃。据说,从熙公当年雇了很多一流的工匠,安排他们吃好住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竭尽全力精雕细琢。当时有两个师傅相继用了很长时间雕刻这条牛索,可无论如何小心谨慎,眼看即将成功之际,都不小心弄断,他俩十分懊恼,觉得对不起主人的善待,就背起包袱走了。到了第三位师傅,他吸取了前面二位的教训,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即把雕刻粗胚泡浸在水中,等到石雕表面被水渗蚀疏松后,从水中捞起用锐利的斜刀轻轻刮雕,反复进行,最终完成了牛绳的雕刻。当我们站在石雕图前,惊叹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古代工匠们的粗犷笑声和斧凿的敲击声。他们留给后人一笔难得的财富,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复合物,也体现了中华建筑艺术文化的精湛极致。 进入祠堂,天井两边为廊轩,正厅有抱厦,屋顶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梁架上以传统的飞禽走兽木雕装饰,造型以狮子、麒麟、凤凰、蝙蝠等祥瑞鸟兽;还有鱼虫、螃蟹、龙虾等,展现了日常的生活情趣,不仅这些,梁上石刻和其它精细的木雕如同一幅幅逼真的山水画,生动的人物,葱郁的花草,俨然的楼阁亭台等景致。山墙厝角屋顶,嵌瓷彩绘灰塑的搭配,蕴藏着文雅的古韵,使原本生硬的石构件变得细腻亲切,呈现出以刚带柔的艺术气质,该祠建筑石雕木雕的装饰,可以说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的传统理念,是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引人注目的公祠正厅,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画像,清代官服,胸佩数枚勋章,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口方鼻直,目大有神,这画中人,无疑就是该祠的主人——从熙公。有人说:“暹逻国王唐山人”(郑信),“柔佛驸马陈旭年”。陈旭年,字从熙,1827年生于桑浦山东麓梅林湖北岸的砂陇村(今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少年便乘红头船漂洋谋生,贩布为业,生意兴隆,为人耿直好义。后来,他结识了马来西亚贵族天猛公,与天猛公义结金兰,并娶天猛公的堂妹为妻。天猛公晋升为柔佛州长,把柔佛十个港口经营权划归陈旭年。经其苦心经营,事业很快发展壮大,被当地人称为“柔佛大港主”,陈旭年在侨界的影响很大。1870年被封为柔佛华侨首领,授宰相衔,当时他还在新加坡水仙门及皇家山脚创办多家商铺,专营胡椒、甘蜜,同时又在新柔两地经营烟酒糖专,获取巨额利润。他意志坚强,少年时期饱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造就了他自强,自立,自主,自爱的精神,也蕴育了爱国爱乡的信念。他事业有成之后,时常接济家乡贫苦乡亲。19世纪中期,国内许多地方遇到历史罕见旱涝灾害,特别是陕西发生严重饥荒,陈旭年获悉灾情,毅然向清政府捐赠巨款,接济灾民。为此,得到清政府“急公好义”的褒奖,并赐于“资政第”之荣誉。他就在此时期从新加坡汇来巨资,在家乡筑建现在这座富丽堂皇的从熙公祠及其多座宅第,我们看到的画中朝服就是清政府赐与的见证。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是先辈留下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从熙公祠,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也是录载着潮人的华侨足迹,是潮人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有助于地方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华侨文史的研究。当我们回头再瞻仰从熙公那炯炯有神的画像,不由生了敬仰之情,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海内外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努力奋斗,创造辉煌,梦想成真。 (配图为从熙公祠石雕)
|
你是本文的第53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9 作 者: 陈镇景 文/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