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端午节——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汕头博物馆策办了“杨坚平潮汕非遗传统工艺设计、收藏展”,这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有关本土文化艺术最全面、最精绝的展览。从踏入展馆到离开,全程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展出品类是如此的丰富,汇萃的精品超乎想象,木雕、漆器、漆画、瓷器、瓷塑、陶塑、泥塑、潮绣、抽纱、剪纸、麦秆贴画、竹丝编织画、朱泥壶、铁枝木偶、风筝、纱丁等20多个手工艺品类。多么熟悉的物件,旧时奶奶家、自家、亲戚家、邻居家……家家都有,或摆设,或日用。而经杨先生归集、整理后展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展品将潮汕历代工艺美术那独具魅力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精湛到极致的创造力展露无遗,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高度融合,令人惊诧于潮汕艺人的巧夺天工,真是叹为观止。
    85岁高龄的杨先生收集的藏品达4000多件,这次挑出1000件精品展出。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一边从事潮汕工艺美术的设计和创作,一边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作品的收集,功夫不负有心人,60余载的坚韧守望,杨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荣誉。在我看来,他守望的不仅仅是潮汕文化的绝艺,更是执着于对本土艺术的创造、传承和发展。他出身贫苦却刻苦好学,我想,也许是他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上苍,命运眷顾他,使他可以不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在家乡这座丰厚的艺术宝库中深耕细作,一生持之以恒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老祖宗的传家宝发扬光大,臻于完美,做着做着,终于做出了潮汕艺术的最高水平。一个普通的潮汕民间艺术“学徒”,因了这份质朴的初心,以超强的毅力和热情、文化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就了心中的梦想——存绝艺、扬潮风。让潮风潮俗伴随着艺术精品从潮汕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潮汕本土艺术的守望者绝不止杨先生一个,一大批艺人的艰苦耕耘,传承与创新,才避免了许多民间艺术人亡艺绝的遗憾。小区附近就有一家合意木雕店,有一位原木雕厂的退休工人黄非洲,他带了几茬跟他学艺的学徒,可惜没有一个能长久地留下来,即便如此,他还是起早贪黑,花了几年的时间完成《红楼梦》巨作两件,令人肃然起敬。每天散步,小区里花香沁人心脾。若是冬季,花香没有了,我会不知不觉走到临街的这家店面,先站在门口,闻一闻各种木材的香气,或浓郁或清幽,再进到店里,看一看墙上挂的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木雕作品,和黄师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创作过程。受制于顾客的不同审美情趣,他的作品有自己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谋生不易”,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正是在种种不易里,他还是创作了不少精品,守望也好,传承也罢,就这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本土艺术的发扬光大太需要更多像杨先生、黄师傅这样的本土才俊身体力行。
    潮汕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潮汕文化艺术精髓来自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求变理念,祖祖辈辈的家传渊学、衍生创新,开枝散叶成就了江山代代有人才,最有意思的是种种艺术门类都与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创造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一年到头不同时段的“拜神”民俗活动,就关联了潮乐、潮剧、英歌、陶瓷、剪纸、年画、灯彩等等艺术形式,可以说随处都有艺术家,遍地都是艺术品。在我的家族里就有各式各样的能人巧匠,我的姑妈,我的姨妈,我的表姐妹,我的堂兄弟……就连我家的保姆都有几门好手艺,正是他们的才情与智慧,审美和创造力,于小处见大义,使潮汕文化绵延不绝。我有一条披巾,上面绣着扎眼的名牌标识,我想着法子要去掉它,设计了几个方案都不理想,保姆给带回家去,过几天拿回来还我,天哪!她用珠绣盖住了那两个“半环”,看起来既顺眼又精美,真是高手在民间。
    杨先生藏品中的一幅剪纸,我看了特别有亲切感,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捆稻穗,那不是我的“作品”吗?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阵子大家都痴迷剪纸,只不过我不是用剪刀剪,而是向同学的妈妈讨了一把废旧手术刀“刻”的。其实挺费劲,先用透明的纸描“稿”,再把“稿”固定在彩色的纸上。当你一刀一刀把“稿”刻破,顺势就把彩纸刻成了剪纸的模样了。再到后来,儿子在幼儿园做的手工,是把珠子串成一朵一朵的梅花。创造美欣赏美,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习惯。我们有幸生活在潮汕这片艺术沃土,是不是应该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才对得起祖辈留给我们的这份瑰宝。
    正要离开博物馆,遇到几位同龄人,来自不同行业的我们,由于共同的志趣不约而同到了这里。其中有一位从事科教文管理工作的蔡先生,对潮汕地区仅存的各处文化遗址如数家珍,对抢救保护这些遗址的工作既热情又忧心忡忡,生怕老祖宗的宝物得不到最合适的安置。这种小人物的大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也许,所有的潮汕人都应该为潮汕文化艺术的传承做点什么。恰逢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给所有认识的老师发了短信,恳请他们倡议学生这个暑假一起到汕头博物馆来看这个展览。我还带了老爸老妈来,带了侄子侄女来,带了单位同事来,带了外地朋友来,我还会带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份震撼并传开去、守住它!

你是本文的第80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28
作 者: 杜志耘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