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出心裁 细致精美——绒绣挂屏《三羊开泰》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在已经出版的有关潮绣的各类书籍中,都会提到艺术家蔡玩清,可谓大名鼎鼎。蔡玩清(1901—1964) ,潮州市人,其父亲是清末潮州著名刺绣艺人,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男绣工之一,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且聪明过人,13岁便能掌握刺绣的各种针法技艺,人物、花鸟、动物、博古等样样精通,尤以钉金绣、绒绣见长,被誉为“绣花女状元”。 1955年进公私合营的潮绣厂工作,1962年被聘请到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整理潮绣传统刺绣技法,整理出数十种传统纹样作为珍贵资料。同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称号(同时获此称号还有林玩英、刘菊花),成为潮州三位女刺绣高手之一。由于她操劳过度,患病并于1964年逝世,享年63岁。她生前绣制的一些作品因岁月流逝,尤其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所以存世量甚少,要想目睹实物是非常困难的。
    闻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早在1959年和1964年就收藏她当年绣制的绒绣现代题材挂屏《井岗山会师》(魏逸侬设计)和传统题材挂屏《三羊开泰》等名作,然而却一直藏于库房“深闺”里,难见其“芳容”。去年底,博物馆隆重举办《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我与来自潮汕地区的多位大师名家就在展厅欣赏了这幅绒绣挂屏《三羊开泰》,真是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在潮汕地区常见的陶瓷、刺绣、嵌瓷、内画、剪纸、灰塑、石雕等工艺品,乖巧可爱的羊备受艺术家的喜爱,常常能见到它的影子,而且通常是三只羊一起,即“三阳开泰”,它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新生之始。因“羊”与“阳”同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三羊开泰”,也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吉祥话语。此作品连框为43厘米见方,中间是直径20厘米的绣面,表现的是三只身体丰满、体毛绵密的羊,衬以松树、梅花和灵芝,寓意长寿福禄,吉祥如意。但见灵芝和小草缀在下方,浅赭、浅灰和浅黄色的三只羊,形态不一,左侧的这只羊抬起左腿,昂首远望;右侧这两只另有一番情趣,前面的跪在地上,却回头抬起望着上方,站在背后的这只羊回头低看着,与其相互呼应,顾盼有情,妙趣顿生。后面棕色的松树苍劲挺拔,枝柯虬曲,交叉取势,松针沉郁苍秀,布满上面及两侧;松下的梅花盛开,高下参差。女艺术家以自己质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巧妙构思,精心布局,通过借喻、谐音、象征等手法,展现寓情于物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绒绣是潮绣中运用最多、工艺要求偏高的绣种之一,在许多艺人的心目中,绒绣毫不逊色于其他绣种,它体现出细致绚丽的艺术之美。这幅《三羊开泰》作品纯用各色丝线刺绣,在羊、灵芝、小草和松干等部位,略加棉絮垫底,有薄有厚,尤其羊的头和腿显其骨骼和肌肉结构,运用铺、垫、接、缀等技艺,巧施扭针、咬针、插针等多种针法绣制,做出浮雕一样的效果,使绒线脱离平面空间,在细腻的同时多了一份厚重。松针和梅花不施垫底,直接在底料上绣制,其中松针采用叠加针法,疏密相间,深浅有别,前后分明,层次清晰,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平面与垫浮形成对比,画面变化更加丰富。绒绣的制作工艺的要求颇高,其最基础的“破丝”(亦称破绒),老艺术家除了熟悉针法运用外,还用一双灵巧之手,在一缕缕单绒中抽取若干细丝,细于发丝,凭借一枚纤细的绣花针,牵动丝线在平整柔软的丝绸上下穿梭,并根据丝线颜色受光反射不一样的特点,巧妙地排比针法与方向进行绣制,根据羊身和羊毛、松干与松针、梅枝与花瓣的不同之处使用不同的绒线,给人以粗细有别的视觉感受。值得为之击节的是羊身上的毛及胡子的绣制,三只羊用了三种不同技法,浅黄色的羊毛在尾端卷成漩涡状,浅赭色的羊毛成条束状,而那只浅灰色的羊毛却全部打圆圈,丝缕分明,针法严谨,显示其不同绣制技巧和细致精美的艺术效果。整幅作品色彩并无常见的大红大绿,鲜艳夺目,而是显得古朴清新,柔和素雅,除了羊角外,其它物象都没有用色绒线进行勾勒,而是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特点,利用绒线的深浅叠加的方法,再加上巧用白色,由浅到深,一个色系的绒线分出多种色彩,使表现的物象富有层次感。作品画面正是通过绒线与色彩的巧妙搭配,绣出浓淡的色彩,丰富的层次,极具艺术感染力,并经装裱配框而成,在灯光照射下花绫中的白缎画面上丝光闪烁,艺术效果更加完美,别具一格。今荣幸地拜读“绣花女状元” 蔡玩清此名作,可谓耳目一新,并为之击节赞叹。

你是本文的第85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5、14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