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后的中山纪念亭璀璨夺目,其背后藏有动人故事——黄茂雄与古建的不了情 文化习俗 图1张

    古建筑凝固着历史,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汕头小公园街区地标性建筑中山纪念亭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璀璨夺目、美轮美奂,成了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到汕头必看小公园,到小公园必看中山纪念亭”。中山纪念亭复建成了小公园保育活化的画龙点睛之笔,其捐建者,就是汕头市大宇木业有限公司掌门人黄茂雄。
    守护汕头文化地标  捐建老城小公园亭
    百年风韵,修旧如旧。小公园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美好记忆。
    黄茂雄是此次小公园亭重建项目的捐建者,然而,见到他却是不容易的。这么多年来,作为大宇木业的掌门人,黄茂雄常年不在汕头,且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踏实、低调,心系古建筑。当记者问及捐建的原因,他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们精神家园的记忆,建设修缮更多的古建筑是我的乐趣。”
    黄茂雄是汕头潮阳区人,出身于木匠家庭,自小对木工手艺耳闻目染。长大后从事木业经营之余,走南闯北学习古建筑的木结构,并向专家学习探讨。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黄茂雄熟悉了古建筑木构技巧,组织了一个团队从事相关行业。黄茂雄告诉记者,汕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城市管理行动后,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汕头人,他觉得自己应该为汕头的这份改变做点什么。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不单是市民休闲纳凉、外地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海外游子寄托思乡情感的地方,它的重建将对整个小公园片区的修复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黄茂雄回忆,小时候他常到小公园一带玩,对这里感情深厚。黄茂雄说,亭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拆毁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才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混凝土结构小公园亭。黄茂雄说,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此次修复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采用独特的材质,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整个过程不用一颗钉子。
    将传统古建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是黄茂雄最愿意做的事情。“我觉得恢复的不是文物,而是一种文化。”黄茂雄表示,掌握传统建筑的榫卯技术,需要过硬的基本功,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
    乐当工匠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韵味别具
    在黄茂雄看来,中国古建筑中的每一个窗格子、每一面墙、每一个屋檐都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技术含量高,是有灵魂、有独特韵味的建筑设计。小公园亭重建必须采用古建筑木结构,这才能显现精气神。可是,松木、杉木怕雨水怕白蚁,这也是南方少见木结构亭子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一番殚精竭虑,最终他想到了有“千年不腐”之誉的缅甸柚木,材质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对于木匠技艺,黄茂雄颇具天赋,为了研究古建筑,他到全国各地一遍又一遍仔细观摩并研究那些古建筑的结构和工艺。“北派厚重,南派灵动。”黄茂雄对于古建筑的京派、徽派、海派等流派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决定捐建中山纪念亭后,该采用何种风格,既能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凸现别具韵味呢?经过多方思虑,他决定采用“北派”做法。从亭的设计制图到锻造施工乃至灯光布置,黄茂雄亲力亲为,一木一柱,一丝不苟。经过四十多天的呕心沥血,独具韵味的中山纪念亭终于出现在世人眼前。
    醉心古建筑,痴迷于其中,黄茂雄称,古建名家梁思成的著作他几乎读个遍,反复揣摩,乐在其中。为此,他甚至把北京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搬”到汕头——在金叶岛打造一座气势恢宏的纯木构造的四合院,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这个承载着传统家庭氛围的四合院,大院中的每一寸布局都匠心独运而更显“和”而不同。“古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能为这门技艺传承尽微薄之力,我已经很满足了。”黄茂雄说。
    工匠精神聚焦古建  弘扬传统追求极致
    “中山纪念亭全用榫卯结构,这目前在汕头的亭子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记者的采访,黄茂雄娓娓道来。榫卯结构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其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有“天衣无缝”之感。“所谓榫卯合拢,结构牢固严紧”。榫卯连接误差必须为零,通常做一个榫卯结构刻四五刀,每刀下去分毫不差,这种功夫非一朝一夕能练就。
    几十年来,黄茂雄一直秉承着把古建筑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下来的理念。为传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黄茂雄将目光聚焦于古建修缮与保护中,还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传统建筑文化与规划设计的结合,以及风景园林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黄茂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共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精髓。
    黄茂雄一直践行工匠精神,用自己双手呵护古建筑技艺,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保护古建筑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秉持着一颗对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艺术的敬重之心,倾心打造一个个仿古而又不泥古的古建精品。
    或许,正是因为黄茂雄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锲而不舍沉浸在他的古建筑世界里,也才有今天发光焕彩、美丽迷人的中山纪念亭,以无穷魅力的身姿矗立在人们眼前。

你是本文的第91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5、6
作 者: 陈文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