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广东潮剧院建制恢复,各县、市潮剧团先后复办。潮剧院集汕头地区潮剧团、青年实验潮剧团、归队复业的大批艺人和艺术骨干及戏曲学校毕业生组成。一时间生机勃发,复兴势头很好。潮剧艺员老、中、青都十分活跃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众多新旧剧目排练上演,恢复、新排、移植、创作,丰富演出剧目以适应观众需要,《潮剧志》收录1976至1982年广东潮剧院及潮汕各县、市52个专业和业余剧团新演剧目500多部。广东潮剧院创作,于1982年上演的《袁崇焕》、《张春郎削发》在国内外引起一时轰动。揭阳潮剧团演出的《丁日昌》是上世纪80年代又一本引起轰动的潮剧。

    出版个人的潮剧剧本和潮剧论文专著也始于这一时期。1987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潮剧院整理林澜遗著,花城出版社以《论潮剧艺术》出版,收入林澜有关潮剧文章30篇,剧本《辞郎洲》、《松柏常青》、《风雨三迁》3部。

    农村业余创作和演出也相当活跃,如揭阳曲溪职业潮剧团的多场现代戏《恩怨宋家妇》、揭阳东山职业潮剧团的现代短剧《李队长筹粮》参加全国1980年部分省、市农民艺术调演,获国家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和演出奖;1988年揭阳文化局编《揭阳戏剧选》大戏选、小戏选两册,收入大戏8部,小戏18个,反映了“小戏之乡”的戏剧盛况。

    这一时期潮剧明显出现两个演出市场,一是广场戏演出,一是到海外演出。潮剧通过广场戏,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纳入市场经济,面向广大群众;潮剧到海外演出,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潮剧随着潮人的足迹,跨出国门,遍及五洲,成为一种不受时间、阶层、国界限制的特殊语言,成为连结海外游子乡情梓谊的重要纽带,成为全球潮人传达心声的载体。

    这一时期的潮剧研究工作蓬勃开展是又一特点。1978年广东潮剧院刚恢复建制就设立研究室;1980年汕头地区戏剧研究室成立(后更名为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广东潮剧院、汕头市艺研室、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既联手又各有侧重,在潮剧研究工作各方面都有所建树。1993年和1999年,在汕头举行两次国际潮剧节。国内外潮剧共聚一堂的潮剧节,是潮剧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盛举。

    上世纪90年代潮剧创作众多,有不少观众称道的和获奖的剧目。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广东潮剧院丛书《潮剧获奖剧本选》,收入1979至1998年广东潮剧院编剧编写的获省以上奖励的剧本8个,有《袁崇焕》、《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老兵回乡》、《八宝与狄青》、《终南魂》、《三香茶店》、《岳银瓶》。2000年《葫芦庙》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潮剧剧本选集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版的有《张华云喜剧集》、《李志浦剧作选》,1999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华云、李志浦潮剧集》,作为20世纪潮人文化丛书之一。还有《魏启光剧作选》、《艺海弄潮集》(连裕斌著)等。《郑一标潮剧导演艺术》、《潮丑艺谭》(方展荣著)、《阿楠说戏》(郭楠著)等也相继出版。

    上世纪80年代潮剧舞台上担纲的是五六十年代成长的演员,90年代则是新一辈人活跃。一批中青年艺人在省、市的会演,在各种节日演出如广东省历届艺术节和各种设有奖项的活动中获多种奖项,甚且在外省市或全国获奖。如方展荣、郑健英1995年参加上海市“白玉兰戏剧邀请展演”获白玉兰奖;潮州市潮剧团郑舜英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获金奖;陈学希首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近年又相继举行“姚璇秋潮剧艺术研讨会”、“陈学希表演艺术研讨会”、“郑健英表演艺术专场演出”、“李廷波潮剧音乐作品演唱会”等个人表演艺术及作品专场演出及研讨会。这些在全国其他剧种中都是少见的。

    

你是本文的第162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5-04-03
作 者: 陈韩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