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廷焕,字华湖,惠来县隆井都华湖村(今华湖镇堡内村)人。自幼聪明好学,“髫年屡为督学所器”(清雍正《惠来县志》卷十四)。 明崇祯六年癸酉(1633),高廷焕乡试,得中举人。但其时社会动荡不安,高廷焕遂绝意仕途,在百花山麓筑起了书舍,以侍奉母亲,教育子侄,睦邻族亲为乐事。 明末动荡的政局果如高廷焕之预料,不久,改朝换代,清朝的官员进驻惠来县城。高廷焕这个明末的举人,依然故我地在百花山麓过着世外桃源般读书生活。就是在盗贼窜至周边乡村抢掠的时候,他还是坚持明哲保身,只是要求乡里族亲“鸠族戚,坚堡避乱”。 但时局的进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盗贼攻占了海疆堡垒靖海所城,进而攻陷东南大村荆陇寨(今仙庵镇京陇村),并将县城团团围住后,高廷焕这位书生终于忍无可忍,意识到“邑残破何以家为?”,城破将致无辜百姓遭殃后,终于以大局为重,召集了两个侄子,带领村里的乡勇,并联合了周围的厚谢里(今后谢村)、东福村的乡勇800多人,开赴县城与贼兵决斗,最终杀死贼头,平息了匪患。 这场发生于360多年前的匪患是这样的—— 明朝末年,盘占普宁县十三寨老鸦地的山寇罗英,趁着时局战乱,多次袭击普宁、揭阳、惠来等地,犯下累累罪恶,百姓恨之入骨,称之为“老罗贼”。 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廿六日,罗英率众数千进犯惠来,扎营惠城西边苗海村北,葵岭南面的蚶蚌寨,久攻县城不下后,撤兵回营,沿途洗劫了铅锡(今前詹镇)、周田、杭美等乡村。 顺治五年六月初七,罗英再次率众千余人围攻靖海所城,围了近两月。至八月初一,靖海所城内粮食吃光,已饿死了不少人,人心惶惶。罗英派人入所假意议和,随后乘机里应外合攻破靖海所城,杀死守城官兵,占据靖海所。 尔后,罗英于顺治六年二月初一,率众数百,进袭荆陇寨,在破寨后大肆劫掠,致大坭都几无完乡。 顺治六年六月十六日,罗英集中主要力量重围县城。在县城四周布置桩栅,将县城团团围住。罗英施行种种暴行,据康熙《惠来县志》记载:“贼以神庙为巢,掳掠妇女秽亵,神宇从未有酷烈如此者。”残暴行径令人发指。 罗英的虐行激起了惠来百姓的愤怒,县城周围的百姓纷纷组织乡勇自卫、抵御罗英。 就在“罗英啸聚,围邑四旬。(县城)外内信绝,救援莫至,城几不保”的危急关头,高廷焕终于挺身而出,召集乡中青壮诸男,说:“邑残破何以家为?”遂密请侄儿高亮福、高亮祯两兄弟和陈廷斌,前来计议。 高廷焕与惠来都厚谢里庠生谢廷诏,东福村书生方国斌密约,联合乡勇互相支援,并计划主动出击袭击罗英,解县城之围。 七月廿六日,由高廷焕、谢廷诏、方国斌所招募的乡勇团800多人,分别由高亮福、高亮祯和陈廷斌带领,埋伏在北山、禄昌(今梅北村)一带,伏击罗英。乡勇团与围城罗英部在惠城城西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最终,乡勇团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斩杀了罗英。贼兵如同树倒猢狲散,立即溃散。康熙《惠来县志》记载了这场战斗的激烈场面:“(乡勇团)以八百之众,破数万之贼,歼戮殆尽,堆积山原,邑人拾贼骸埋之。” 因交战激烈,双方互有伤亡,交战阵地血流成河,后来,人们称交战地为血流巷(今水流巷)。 平息罗英之乱后,惠来县城百姓在血流巷口立碑,上刻“明高陈三将军剿罗英于此”,左侧刻“通县士民立”,纪念勇士的功劳。高、陈三将军即指高亮福、高亮祯、陈廷斌3人。这块石碑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街道改建时才被挖掉。 高廷焕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他的义举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顺治十年,惠来发生大饥荒,高廷焕捐出自己家的谷子,参与赈灾活动,“全活者众”。 高廷焕活了72岁,逝世后被崇祀为乡贤。雍正《惠来县志》特别为他立传(载于卷十四)。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