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岭自明中叶以降,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成果众多,及近代,揭岭人士得汕头开埠之利,或游历南洋,开阔见闻,中西兼习,其中尤以吴雨三、吴泽庵兄弟被誉为“兄弟双秀”。
    揭阳双山,俗称石母山,村因山而得名,在清末民初,山下的一户农家,有一对秀才兄弟,以风骨清举、高标儒秀而被邑中举人郭玉龙喻为“石母双松”,堪称为闾里书生、艺林典型,这对兄弟就是吴汝霖、吴沛霖。
    吴雨三(1866~1934),名汝霖,偶署禹珊,室名人隐庐、在涧庐,揭邑磐溪都双山(今广东省揭阳市蓝城区桂岭双山)人。童年家贫,随父在揭阳县新亨墟店中帮写灯笼,自幼即与书画结缘。他勤奋好学,光绪十六年 (1890年)考取晚清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参加(举人)乡试,以其文章优异而名列前茅,却因文中“改良进步”之句有悖当局而未取。他一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于榕江书院、<~公式~>石中学、<~公式~>石正光女子中学、<~公式~>石“妇学”等学校。还是故里双山守约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吴雨三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是一介文士,但其学识为他赢得教会的器重,委之以统筹撰史之职责。1932年6月发行的《《岭东浸信会七十年纪念大会特刊》,是该会的第一本中文史书,分插图、祝词、记事、会史、传史、征信、付出七个部分,其中犹以插图、记事、会史、传史的史料价值最高。另一份刊物《岭东嘉音:岭东浸信会历史特刊》在1936年12月20日出版,当时吴雨三已经不在人世,但这两份刊物都刊登了他的文章作为序。
    吴雨三先生在基督教本土化上不遗余力,并作出巨大贡献。
    吴泽庵(1884—1925),名沛霖,字泽庵,号梅禅、觉非生、石母山人等,别署五郎、揭阳岭樵者,室名嚣嚣草庐、潜楼、<~公式~>石山楼、人隐庐、在涧庐。吴雨三胞弟,幼随兄学,1902年考取秀才,就读于广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因母亲去世而辍学归家,旋赴新加坡执教于端蒙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教于揭阳榕江学校,毕生从教。约1912年加入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与“南社”发起人之一高天梅并称“南北二枝(梅)”。1920年至汕头,与兄雨三一同执教于<~公式~>石学校。1926年病逝。有《谭艺录》《谭瀛录》《读孟蠡测》《牙慧集》《梅禅室诗存》《人隐庐随笔》,皆佚。其兄雨三为辑《泽庵诗集》。在《泽庵诗集》中,姚秋园先生为其撰传有:“泽庵性耽诗,尤善画梅花山水,其源皆出自雨三。”
    吴氏兄弟余事喜欢挥毫弄翰,吴雨三喜欢写兰、吴泽庵则喜爱写梅。兰喻世以幽雅隐逸,梅以品格高洁孤傲,在吴氏兄弟笔下,梅兰成为感物喻志的象征,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梅兰”之中,通过“梅兰”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 。
    吴氏兄弟生活的时代,处于近代中国存在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在社会转型期,特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于“今时方是旧时人” 的习举子业者来说,冲击和震撼更是直接而强烈。而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 刚进入读书入仕之门的吴氏兄弟来说,虽饱尝更多的艰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吴氏兄弟却表现出乐天知命态度。
    无可奈何花落去。面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历经清末民初这场社会变革,吴氏兄弟是20世纪初中国千万士人复杂面相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剧变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对的一种文化困境。
    今将二吴诗文辑录成集,以1934年汕头五洲印务公司出版之《泽庵诗集》为底本参校,补充辑校者从《南社丛刊》《国学从选》等文献所辑二吴先生诗文,附友朋酬唱赠答之作。因其兄弟皆曾署“人隐庐”,故定名《人隐庐集》。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将之列入“潮汕文库”大型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中心与出版社的多位工作人员付出巨大心力,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与谢忱。

你是本文的第108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17
作 者: 吴晓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