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见真章——方朝龙方坚华父子一手绝技 首创“篓套篓”雕刻手法折服同行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汕金漆木雕和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其中,金漆木雕最有特色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雕虾蟹篓,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潮汕木雕的高超技艺。最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说起木雕虾蟹篓时,很多外地人,甚至大部分汕头人,都会以为所指的是“潮州的木雕虾蟹篓”,汕头的木雕虾蟹篓反而名不见经传。
  目前,方朝龙方坚华父子或许是汕头唯一从事木雕虾蟹篓创作的人。从上世纪70年代方朝龙雕刻出第一个蟹篓开始,至今已40多年了。现在潮汕机场有一件2米高的木雕虾蟹篓,就是这父子俩的作品。他们的木雕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潮汕木雕镂雕的技艺进一步创新发展,首创“三套”虾蟹篓,即“篓套篓”雕刻手法。近年来,汕头市面上销售的木雕蟹篓,很多出自方朝龙父子之手。作品也遍布广州、深圳、香港以及台湾等地,然而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把名字镌刻在作品上,作品又鲜少参赛评奖,因此父子俩鲜为人知。不过,有趣的是,竟有潮州从事木雕虾蟹篓雕刻的同行中人,专程寻来求购方朝龙父子的作品。
  木头再现“水族世界” 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近日,记者来到方坚华的工作室,一进门,木头的香气扑鼻而来。只见屋中、茶几上、壁角边都摆满了木雕虾蟹篓的成品或半成品,几乎没有落脚处。方坚华指着一件高1.78米、宽约0.48米的作品告诉记者,这是最近他和父亲正在创作的9篓相连的“蟹篓串”。这件半成品底部蟹篓外的鱼虾蟹基本完工,顶端的虾蟹和水生植物、绳索等也初具模样,蟹篓上可见已“打好稿”的竹篾走向,中空部分也钻着孔,便于后期篓空。
  记者一边细细打量,一边惊叹父子俩的精湛技艺。只见大大小小的蟹篓串在一起,一件作品蟹篓数最多可达9个,只见蟹篓或竖,或横,或倒立、斜放,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最小的蟹篓仅拳头大,小巧玲珑。近几年来,在潮汕木雕虾蟹篓的创作中,从一件作品4、5个蟹篓开始,到现在的9篓,他们一直刷新和保持着个数上的纪录。在蟹篓中,有螃蟹、龙虾和各种鱼类、贝螺类,蟹篓外,还有“逃跑”的虾蟹、水草、芦苇、水浮莲等海生动植物。“虾兵蟹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打斗”的,“叠罗汉”的,没有两只是一样的。虾蟹满篓,还有底座的海浪、水生植物等,父子俩用木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水族世界”以及海港渔民渔获丰收的场景。
  最为奇妙的,莫过于“篓套篓”的雕法,即在一个蟹篓内再雕一个蟹篓,方坚华父子目前最多能三个蟹篓相套。从第一个蟹篓外的虾蟹,再到中间、最里层蟹篓各自内外的水生动植物,细数起来是五层的镂雕技艺,圆雕、浮雕、阴雕、镂通雕等技艺无不娴熟运用,每一件作品都布局巧妙、巧夺天工。蟹篓编织径路分明,“篾条”薄如纸板,最薄处只有1毫米,甚至可辨走向、穿插、起伏,以假乱真。龙虾须线条纤细流畅,绳索的纹路、蟹眼、鱼鳞,无不精巧刻画。木雕虾蟹篓多取材樟木,樟木质地硬、直、易断,没有竹篾的柔性与韧性,却要雕刻出来,且追求造型的弧度、完美,不拼贴;最难的是,每一个蟹篓都完好无缺,木雕篾条加上外围的虾蟹等,雕刻刀可以通过小孔不过手指头大的篾眼。而这么小的孔洞,要利用它在里面雕出另一个“内篓”,甚至两个“内篓”,并掏空“内脏”,篓中还有虾蟹,创作难度亦可想而知。
  “做幼细”最考验功力 白天雕刻要打探照灯
  在工作室,方朝龙和方坚华围着一截木头讨论设计方案。接着方朝龙一手执钢凿,一手用荔枝木自制的木槌轻敲,向记者展示雕刻手法。散落在一地的雕刻刀等工具,有近30种。在光照最强的阳台,还摆放着探照灯。
  方朝龙告诉记者,整个雕刻过程包括取木、打粗皮、破面、做幼细、打磨,以及最后的上清漆、贴金等。其中,做幼细前的“破面”最难,即是根据木材设计作品,“破面”好,作品亦初具雏形。而做幼细最为考验功力,是各种雕工以及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非常繁琐而且费时费力。在雕刻“篓套篓”时,顺序是大轮廓从外部雕到内部,再从内到外精细雕的过程。“篓套篓”中的一只小龙虾,要雕十多天,40厘米高的单篓费时1个月。“篓套篓”难度最高,三套篓至少费时4个月。日间雕刻时,经常要用探照灯照明,才能深入内部进行雕挖。
  “最费时费力的作品,除了受体积决定外,还有三层篓套篓的形式。我们做过最大的一件作品有2.26米高,直径0.85米。”方坚华说,9篓的作品,就算每天做12小时,也要3年才能完工。
  一手绝活后继乏人 “篓套篓”面临失传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市场需求的变化,潮汕木雕迎来生产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潮汕的木雕摆件,尤其是仿古作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和国内各省市。1974年,在惠来木雕厂工作的方朝龙,平时雕刻的产品都是花草、动物、人物一类的木挂屏。当时,为了秋交会上的展示,他特地制作了一个12厘米高的两层“蟹篓”。由于工艺精美,被日本商人以250元的价格买走,当时方朝龙一个月的工资也仅二三十元。后来,日本商人还专程过来订制了100个虾蟹篓作品。从此,方朝龙走上雕刻木雕虾蟹篓的道路,并把自己一手技艺传授给儿子方坚华。
  木雕活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能沉得下心,沉得住气,最重要的还要不计较得失。“这是辛苦活,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我曾有一个侄子来跟我学雕蟹篓,但做没一个星期,他就说自己透不过气来。”方坚华说,只能让侄子回家去,因为他自己也能理解这种感受。
  现在,方朝龙已年近古稀,除了一些大方向的指导以及打粗皮外,精细的雕活已做不动,要由方坚华来做。他们父子坚守在这一方木雕创作上,把青春也一并雕刻在虾蟹篓上。

你是本文的第50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5、29
作 者: 陈珊娜 袁笙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