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参观时,一座用金漆木雕与金漆画作为装饰的大神龛,形体甚大,精刻细画,金碧辉煌,吸引着我为之驻足。我认真仔细观赏了金漆木雕和金漆画作品,金漆木雕部分无法知道出自何人之手,而金漆画上落款“竹友”,那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汕头潮阳金漆画“三友”之一陈竹友(艺名),原名陈镇星(1912—1986),现在的潮阳区贵屿镇华里东村人,祖传金漆画这门技艺,此大神龛的金漆画作于民国38年(即1949年),其时才37岁。 从作品的构图来看,陈镇星是花费不少心思的,与当今不少金漆画的构图有所不同,没有大面积的“留白”,主建筑物用对角斜线向龛的中间集聚,与另一幅《郭子仪拜寿》形成对应,表现的人物数量是偶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完整圆满、对称偶数、动静结合、黑白相守、互不遮挡等特点。瞧!画面布局在上方左侧只露出大堂的一角,与下方右侧的大门构成一条斜线的对角;右上侧楼阁的一半和立柱,与左下角的屋檐和围墙沿形成对应,巧妙地利用大堂、楼台、屋檐、围墙等建筑物的藏与露、横与斜来拓展空间,左右、交叉布设,增强透视感,前后层次清晰,既避免了呆板和单调,又延伸画面以外的联想,体现画外有画之妙处;画面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近、中、远景融为一体,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呼应,突出主题,表现情节,使画面显得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统一和谐;还利用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的参差错落,多种树木的相互交错,既将不同表现情节隔开,又起到衬托人物的作用,在艺术审美处理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50个人物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或左右、或前后,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画面中,形态或正、或侧、或背、或站,互为呼应,容貌表情各异,形神兼具,生动有趣。 但见近处楣下悬挂“天下第一家”匾额的大门外车马盈门,文武官员骑着马前呼后拥而来,一兵士在后面手执遮盖,前面一位五绺胡须的文官骑着马,他一手拿着“圣旨”,一手指着前方,脸露喜悦之神采,两个兵士抬着“义门陈”贺匾走在前面,一佩剑的武将站在门外高举双手,抬头似乎在高喊“圣旨到”!满面笑容的家人在门口躬迎,与官员互相拱手作揖,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中间描绘的是在大堂前面宽阔庭院中的人或相携攀谈,或童子相随,更有孩童在打闹嬉戏,白发如银的老太婆手拄拐杖,在孙媳的搀扶下也走出房门来到庭院中,人物姿态各异,情趣盎然。远处又是一番情景:大堂内的案桌上摆放酒杯、香炉,左右侧置放两个大陶瓷缸,后面的年轻人端上茶水,一白发老人手托着放桔子的盘子也上前而至,周围的几位老人们似乎正在议事中;大堂右边的一孩童缠着爷爷不让走,妇女们背、抱着小孩子,窃窃私语。画面上表现的就是和谐团结的大家庭。陈镇星根据潮汕金漆画的特点,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十分巧妙地将皇帝赐匾表彰、大家庭中和睦共处、长辈们议事等若干个情节融合于一体,形成了主与次、疏与密、虚与实、繁与简、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加上亭台、楼阁、树木、墙壁、围栏等穿插相衬,步移景换,使之画面丰满生动,“留白”恰到好处,细节刻划入微,布局清晰合理,可谓是一幅难得的金漆画佳作。 画面上各种造型的建筑物是较多,亭台楼阁翘角飞檐,庄重浑厚,其中脊、燕尾脊尾、垂带、垂脊、瓦当、滴水、立柱、门楣、雀替、匾额、窗格等等,结构严谨,各种装饰纹样刻划细致入微,一笔不苟,颇具“界画”之韵味,令人无不为之叹服!地砖、台阶、墙壁、陶瓷缸等的晕化,或金或银,深浅不一,立体感强;树木的描绘笔法流畅,“红金”的主干虬曲,枝柯茂密,“青金”的树叶婆娑,“浓淡”变化,颇具韵致。作为表现主体的人物形象和坐骑,几乎没有用单一金箔,而是根据每一物象的不同位置,采用或红金与青金混合、或红金与白银搭配的手法,给观者一种工艺不同、手法多样的视觉感受,艺术格调显得高雅。且看所有人物的脸部表情无一雷同,还用大漆渗上“乌烟”进行渲染,使之富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人物衣袍褶纹勾勒的线条形如铁丝,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这是用尖而小的铁笔在黄金块面上勾勒出来的,中国画“铁线描”功夫运用十分了得! 有幸赏读已故艺人陈镇星之名作,真是让我收获了极其丰盛的艺术愉悦。
|
你是本文的第74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5、13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