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雕融合 奇巧一体——蛋雕《百寿百福》等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彩蛋”,是一种在蛋壳上施艺作画的民间工艺,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将鸡蛋染红,或勾画剪贴上花纹,作为婚嫁喜庆或生儿育女馈赠亲友的风俗。历史上关于工艺彩画蛋的记载始于清代咸丰年间,湖南人黄熙曾在鸡蛋壳上用工整的隶书写出了唐太宗的《小山赋》。用蛋壳制成的民间工艺品,价格低廉,雅俗共赏,深受人们的喜爱。上个世纪70年代初,汕头就有彩蛋和腐蚀镂通彩蛋的艺种,而今赏读的是手工操刀的蛋雕,工艺师是利用禽蛋壳的天然材质美,加以巧妙处理、清洗、雕琢,赋予蛋壳以独特、清新的艺术语言,既保持原生态的美,又增添人为的造型美,使之成为具有绘画与雕刻相融合,集奇、巧、美于一体的艺术品。
    汕头年轻的“80后”陈锐波工艺师以刀代笔在蛋壳上勾划刮削,佳作迭出,声名鹊起。他的蛋雕作品选用的有驼鸟蛋、鹅蛋、鸭蛋、鸡蛋、鹌鹑蛋等,表现内容有人物肖像、书法诗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名胜古迹、山光水色、图案花纹,运用了浮雕、阴雕、透雕、镂空雕、拼雕等技艺,制成的套蛋、拼蛋、弹簧蛋、吊蛋等多种多样,在变幻的灯光映衬下,显得更为绚丽多彩,赏心悦目。眼前这蛋雕《百寿百福》、《锦绣中华》就出自陈锐波之手,在2015年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获银奖,于2016年3月入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百寿百福》是以鹅蛋壳为载体,分别由“百寿”和“百福”组成一对,将严谨的书法与浓烈的雕刻味融汇于一体,魅力独具,“福”、“寿”四个“行楷”大字分别于白色蛋壳正背面“开光”圆窗之中,在其周围又雕刻出九十七个“篆书”不同字体的小字,每个字的笔划宽不过0.8毫米,笔笔相扣,秀美有序,这既与中间的金色大字形成对应,起到烘托的作用,又使不同书法字体的大小产生强烈对比,显得古香古色,可谓妙在其中。这细致入微的镂空雕不是一门容易的手艺,只能慢工细活,由于鹅蛋壳的厚度仅有0.4毫米,单薄脆弱,十分易碎,且其表面呈圆弧形状,每一刀都得小心翼翼,力度掌握须十分恰当,稍有不慎就将前功尽弃,真是步步小心。这一件得花费一周时间雕刻才得以完成,足堪以佳构视之,得省大展银奖可谓名符其实。瞧!这拼雕《锦绣中华》就更为饶然有趣了,作者充分利用蛋壳特有的形态和丽质进行创作,分别由透雕、浮雕的鹅蛋壳图案和文字,浮雕的鸡蛋壳山水画组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觉。但见其取白色鹅蛋壳中间部分用透雕技法刻划的“冰纹”,有类似瓷釉之“开片”之感,左右两侧全部雕空,前后两个面各在四个圆型中用托地浮雕刻上“锦绣中华”和“江山如画”行楷大字;下以鹅蛋壳雕刻圆状的莲花瓣纹为脚座,上取鹅蛋壳顶部雕刻连续半圆形边沿加点、线为盖。左右分别各是一粒红皮鸡蛋壳,其厚度仅有0.3毫米,陈锐波巧妙地利用鸡蛋壳原有的色彩,靠运刀的不同力度来表现颜色深浅,使之显得层次丰富。画面采用通景式构图,画面布于蛋壳一周,虚实相映,层次分明,内涵深远,意境无穷,生动展现了一幅山峦叠嶂,林木舒发,云雾缭绕,涧泉流响,曲径通幽的画图,将绘画与雕刻融为一体,既有雕刻艺术的语言,又兼有绘画的韵味,赋予蛋壳以艺术生命,富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令人叹为观止。哪究竟是如何拼的呢?其实蛋脚与蛋盖是用胶水粘贴,并先在鹅蛋壳雕空的上下位置留存一小片,两粒鸡蛋壳的上下雕刻两个小洞,后将鸡蛋壳先下后上穿进去,这样就拼组成一个整体,可见其匠心独造之妙,怎不令人击节赏叹。
    潮汕地区有一句话俗话:说就容易,要做就难。一点不假,这蛋雕不是几句话就能道明,一粒日常生活用的禽蛋壳,其实都当废物丢掉,而这却变成一件神奇的艺术品,的确倾注了陈锐波的大量心血啊!做一个蛋雕需经六至七道工序,首先是选端正圆润的蛋,蛋壳厚度均匀,外表光滑鲜亮;接着就在较圆的那一端开出小洞,将蛋液从中引出;接下来还得清洗、风干,构图设计、在蛋壳上画出草图,再运刀雕刻,这并非是纸上作画,不同角度、不同力度,处处都得精准,丝毫不差,所以可说是将蛋壳用到极致的一门手艺。

你是本文的第134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5、22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