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前展现的画面令人陶醉,让人心动,瞧!夕阳西下,海面上波光粼粼,海鸥翱翔,远航捕鱼的船只归来了。远处,归帆点点,近处,桅樯林立;渔港岸边,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卸鱼的,担货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汽车的轰鸣声,渔民的呼喊,拖货的人的吆喝,修船的斧凿声都交织成一片,还似乎能闻到渔港特有的那种扑鼻的鱼腥味,洋溢着喜获丰收的气氛,这也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渔港风情画。然而,这既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而是融绘画与剪贴于一炉的麦秆贴画《渔港新天》,是1965年原陆丰县碣石工艺社的艺人创作的,以其独特的构图,别开生面的剪贴,在“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展览上争奇斗艳,夺人眼球。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珍藏着不少上世纪60年代潮州、陆丰、普宁等地的麦秆贴画,此次展出的藏品不论是本色,还是染色,但都是平面的,表现的题材都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如《夜诊》、《渔汛》、《大庆人》、《你追我赶》、《练江水闸》等等,留下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从现实生活中掇来的画图,洋溢着乡土艺术的芬芳,时隔五十余载,存世量已不多,所以显得非常难得,今能在博物馆里零距离目睹这些质朴无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可谓百看不厌,倍感幸运。在众多精品中,这幅《渔港新天》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宽27厘米、高80厘米,采用本色平面剪贴,于1965年入藏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如初,作者不详。陆丰县碣石渔港1965年就被誉为全国万吨渔港称号,是早期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艺人将自己家乡渔港的新面貌作为表现的内容,把生活中发现之美,提升到艺术之美,极富朴素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赋予麦秆贴画这一民间工艺新的价值。构图设计上有别于常见的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等传统题材,而是根据竖直条幅状挂屏画面较窄,表现的物象难以展开的特点,经一番巧妙构思,采用非常独特的构图方法,与传统木雕人物作品十分相似,以“S”形来排“径路”,按上、中、下布局,下实上虚,突出重点,将48个人物、大小渔船、汽车等众多物象纳入这有限的天地中,主要刻画人物形态,景物加以烘托渲染,或露左、或显右,注意疏与密对比,人物形象的呼应,这既使画面避免了呆板,又给观者以画外有画,韵味无穷的感觉。但见画面上方一艘降下帆蓬的渔船停泊在离岸不远的海面上,渔民们忙于卸下渔货,几只小舢板上渔民弯身用力摇橹,来回运载渔货;渔船的大与小、动与静,加上远航归来的渔船相互交错,形成对比,使之别有韵致。作为中景岸上的却是另一番繁忙场面,岸上自左向右忙碌的男女渔民肩扛的、挑担的,形态各异,无一雷同;画面中间还穿插用挂晒渔网,修理渔船和船缆绳,使之物换景移,渔民们自右向左走来,挑着竹筐、扛着渔网,女渔民扬起手与前方的家人打招呼,小孩子拉着爷爷的手,急于前去找爹娘,一份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饶然有趣。画面下方停着一辆带卡的汽车,渔民们正忙碌将一筐筐的鱼搬上车,旁边的房子里亮着灯,坐着的人似乎在登记数量,外面两个女的忙于整理渔网。左下角路边的仙人掌植物和花草的点缀,既巧妙地压住了画面,又展现碣石渔港的特点。艺人以自己的目光投向沸腾的渔港,在创作中反映家乡情怀,用独特的美感去表现渔港,使人如身临其境,具有亲切感,凸显当年碣石渔港的新景象。 麦秆贴画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工艺也较为复杂。要先对麦秆进行选料,再剪裁、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通过熨烫使麦秆表面碳化,在熨烫过程中灵活掌握温度高低,或快或慢,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然后再经剪、雕、贴等若干道工序的技艺处理才得以完成。这幅作品没有在麦秆上太多的染色,除了黑头发、黑裤子外,大多保持了麦秆本色的自然美,不失古朴典雅的真正韵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剪贴人物形象,并非一般常见的脸部精细刻画、衣纹褶折的线条“勾勒”,而是采用仿似“剪影”的表现手法,全都以块面进行剪贴,展现了一种不俗的艺术面貌,可谓别开生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碣石玄武山庙会大庆之年,民间开始大量制作工艺品,麦秆制作工艺成为当地一大亮点,碣石民间老艺人制作麦秆编织吊件,如灯塔、小鸟笼、草蜢、簪花及各式动物,深受好评。上个世纪50年代原陆丰县碣石镇成立工艺社,开始麦秆画的生产,至1980年代艺人们还将麦秆贴画移植到实用品上,制成画片、名片、贺年片、书签、装饰盒、圣诞挂件、日历牌等,精致美观,情趣盎然,既畅销国际市场,又为潮汕民间工艺添上新彩。2012年碣石麦秆贴画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你是本文的第54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10、23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