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人物 生动逼真——瓷塑《辩十本》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今读的《辩十本》作品自1964年始就一直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怎么与大吴泥塑十分相似呢”?乍一看藏品展橱里的这屏作品,不少人都认为这是潮州的大吴泥塑,当仔细看了文字说明后,才知原来是枫溪瓷塑,作者是大吴泥塑名艺人吴金福。用泥塑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难怪观者将其误为泥塑,这也正是我为之撰文介绍的原因。然而,要了解吴金福的从艺经历却十分困难,我多次专赴潮州拜托原枫溪陶瓷研究所的领导、大吴泥塑名家和潮州几位陶瓷艺术大师提供帮助,经一番努力获得了一些情况。
    《杨令婆辩本》这一潮剧经典的传统折子戏,描述了佘太君为保忠良后裔——焦赞之子焦廷贵,亲自上殿保奏,痛斥奸臣庞洪,辩明是非,迫使宋仁宗赦了焦廷贵死罪。已故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享有“活令婆”之誉的洪妙的名字,在潮汕地区更是家喻户晓。这屏《辩十本》正是取材于此折子戏,三个人物形象分别高22厘米,作为道具的桌案高12厘米,宋仁宗居中,左是庞洪,右为杨令婆,作品生动地再现了舞台上杨令婆痛斥庞洪,大闹金銮,仁宗慌乱的场景,刻划细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见金銮殿上,宋仁宗惑于谗言,不但欲斩廷贵,还命人传旨三关,赐宗保自缢。身着绣花大红袍服的杨令婆满头银发,愤恨交集,一手执龙头杖,一手指斥庞洪祸国,并历陈杨家忠良,“枉你人君一国主,疏远忠良邪狎奸佞。都是庞洪你这老奸佞,欺君瞒主捏造虚供。……老身手持龙头杖,定打昏君与奸佞”。左侧的庞洪黑须飘洒胸前,身着黑色袍服,上身前倾,向前跨步,屁股后凸,束袍挽袖,左手指着杨令婆,现极力狡辩,且又怕挨打之态。而站于居中桌案后面的仁宗身着金黄色蟒袍,左手扶着腰围玉带,整个身子向左倾斜,脸看着怒气冲冲的杨令婆,慌忙伸出右手作阻止之势,似乎在说:“不可啊!”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情景,令人无不为之喝彩叫好。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生”、“旦”、“净”角色塑造生动逼真,戏剧动作十分明显,形态线条优美,繁简得当,既有正、侧、斜姿态之分,互为呼应,形神兼具;又有红、黑、黄主色彩之对比,其它纹样色彩点缀配衬,十分鲜艳醒目,视觉效果强烈,富有浓厚的地方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感受。
    吴金福艺人在作品塑制技艺运用上,将大吴泥塑的“贴塑”技艺融于瓷塑之中,采用了 “压泥成片,摺片成衣”的传统技法,先将瓷泥压成薄片,用工具塑制衣袍的基本纹理,再包裹贴在泥偶身上的,这就是给人物形象“穿衣”。此后再依据人物的不同动态做出衣褶与翻转,注意虚实、疏密、静动、曲直的表现,捏塑出衣料的质感,使之层次多样、纹样多变,尤其是上肢的动作而产生的衣纹,采用动变衣纹的技术,使之动感更加明显。袍服及桌案上的浮雕图案,是用模印压制后再贴上,从而产生出浅浮雕的效果。瓷泥质地与泥土不同,需入窑炉烧烤,而不是烘焙,虽然瓷泥经火烧烤后变硬与脆,但比起泥塑来毕竟不易损坏,所以衣袍做得很细很薄,弯卷转折,有棱有角,与泥塑的圆润有明显不同,这也正是此作品独特之处。在彩绘上运用传统手法,讲究色彩的运用和对比关系,使色彩在对比中显和谐,泥塑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大开眼界。
    吴金福(1908—1964)自小随祖辈做泥塑,民国时期至抗战前夕,已成为大吴村名艺人之一。抗战胜利后,与其他一百多名艺人同样被枫溪陶瓷作坊聘为技术员,从事瓷塑创作,他青年时有“金记”、“福合”两个字号,其中“福合”为中等品,“金记”为上等品,以“贴塑”为主的价格较高。1958年进枫溪陶瓷研究所工作,期间与陈钟鸣合作的瓷塑《老爷就在钱眼里》,以其浓厚的泥塑味在省展获奖。1962年由于体制下放,按当时“那里来那里去”的政策,吴金福回到家乡,此后一直从事泥塑创作,1964年逝世。他的代表作有泥塑《曹操咬靴》、瓷塑《薛丁山与樊梨花》、《辩十本》(此两件作品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等,成为蜚声遐迩的大吴泥塑一代名艺人。

你是本文的第49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5、11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