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海洋文化特色十分突出,水族海鲜自古至今都成为木雕艺术表现的题材,被装饰于传统民居、祠堂、神器家具等,美不胜收。数十年来,潮汕地区的不少新老木雕艺术家通过雕刻立体摆件、挂屏、壁挂的“鱼虾蟹”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仅立体摆件就有篓中藏篓、多篓相叠,或高达数米,或重达几百公斤,所用材料除原来传统的樟木外,也有其它硬木材料,运用高超的雕刻技艺,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声名远播近扬。多年来,我已撰文介绍了一些艺术家的木雕“龙虾蟹篓”佳作,而今赏读的这件《蟹篓》却有些不同,眼前不禁为之一亮,究其何因? 倘若仅凭图片来看,谁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大蟹篓,估计起码高度在三、四十厘米之间,当零距离观赏才知这个髹漆贴金的《蟹篓》,实是小巧玲珑,它长23厘米、宽15.5厘米、高也仅有12厘米。这个蟹篓自1981年至今一直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这是该馆当年在潮州木雕厂购藏的,然而有关资料并无记录作者是何人。我为此也专请潮州市从事木雕创作的好友们给予帮助辨认,但还是无答案,甚感遗憾,将一小块樟木雕刻成一件通体玲珑的《蟹篓》,不但体积小,而且雕刻的螃蟹这么多,这并不多见,可见作者是作了精心的设计的,意匠独运。但见篓体斜放于飞溅的水花之上,篓底一角贴紧底座,篓口朝右向上,“蟹篓”酷似竹篾编织,每条篾宽约3毫米,编纹织眼精致纤巧,四面可观,玲珑剔透,柔软的篓绳似乎在水波中摇动,绕有趣味,这些简直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在如此小巧的篓内雕刻有三只螃蟹,篓外有十二只,这群“横行将军” 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篓内那三只动态不一的螃蟹,一只已爬近篓口,两只为争先爬出来,竟互不相让,缠聚在一起,各自用螯足钳住篓篾,整个蟹身全部悬空。另外十二只螃蟹爬行于篓外,有的用双螯钳住篓篾,有的怕被掉下来钳着篓绳,有的在爬行中互不相让,有的竟被弄个底朝天,情趣盎然,呼之欲出。在整件作品的布局上,螃蟹大都集中于篓上方和右侧,与左侧和下方的螃蟹形成疏密对比关系,左右、上下穿插有序,相互呼应,内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且正面不“安排”螃蟹,既突出“篓”的空间,又显其“巧”与“险”;“竹篓”与螃蟹又构成静与动的强烈对比,飞溅的浪花起到烘托的作用,妙趣横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视觉效果极佳,从而凸现了潮州木雕“蟹篓”的传统特色。 雕刻上作者以写实的雕塑语言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充分运用圆雕、镂通雕、沉雕等技艺,精雕细刻,使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动感十足,呼之欲出。尤其对每只螃蟹的细节刻划十分细腻,十五只螃蟹或俯或仰,或正或侧,无一雷同,每一只螃蟹步足上的长节、腕节、前节、指节也都雕刻得既准确又细致,甲壳上的凹凸,眼睛突出的程度也恰到妙处,刀法娴熟。作者为显其纯手工制作技艺之精妙,在凿粗坯之后的“竹篾”、篓绳和螃蟹的细刻上,不刻意追求其光滑,而是保留雕刀行过的痕迹,刀味十足,注重粗犷与精细刀法的互衬,确有独到之处,给观者以一刀一凿雕刻而成的感觉。整个《蟹篓》作品虽然很小,但疏密相称,玲珑剔透,以小见大,远观其势,近赏精细,巧夺天工,在个性方面富有特色,显现作者在木雕艺术创作上有较高的造诣,值得为之鉴赏一番。
|
你是本文的第70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6、1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