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独特 难得一见——香稿塑人物挂屏《木兰从军》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广州陈家祠从1959年开始就被命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民间工艺”命名的官办博物馆,这里收藏各类文物逾20000件(套),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每天到此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精美的广东民间工艺品令人惊叹不已。自2014年8月开始该馆在古雅宽敞的展览大厅专门设立“嵌瓷”、“香稿塑”两个长期展橱, 其中的“香稿塑” 展橱里陈列着《张良晋履》、《两老弈棋》两屏立体人物摆件,和《木兰从军》挂屏,还有《弃官寻母》纸胚、稿末和稿泥,并加上以《香稿塑奇人》为题的图片、文字介绍,让人们认识汕头艺苑这一奇葩之风采,这对于汕头工艺美术界来说可谓是首例,显得十分难得的啊!
    今品读的这幅香稿塑人物挂屏《木兰从军》,于1963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作者就是1961年被汕头专署授予艺人称号的黄星阁(1894~1977)。说起黄星阁,曾有人撰文说他是香稿塑的创始人,这就错了,其实也就欠缺了“立体人物”四个字。香稿塑,顾名思义就是将香稿末加上水、胶搅成泥状用来捏塑。在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中的大神香,其制作原料就是碾成粉末的香槁木,为了装饰大神香在上面彩塑各种人物、龙凤走兽、花鸟虫鱼、楼台亭榭等,色彩丰富,称为“彩大香”,这也就是香稿塑的原始雏型。清代光绪年间,潮阳的“吴仕合”神香店的大香装饰都是本色的,没有上彩。此后的“郑长发”、“郑源兴”、“赵进选”、“萧合兴”等字号香店的大神香装饰都上色彩。其中的“赵进选”字号的彩大香是由店主自己制作,其他字号的神香店是聘请民间艺人制作及彩绘。黄星阁在解放前的一段时间也为“郑长发”神香店彩大香。1950年黄星阁根据香稿末渗水加胶后可塑性和粘合力强,可以任意捏塑和刻划的特点,吸取陶塑人物的传神、纱丁的色彩及纸胚结构等艺术之长,创出了立体人物香稿塑,也称“稿末丁”,所以黄星阁是香稿塑立体人物艺术的创始人。
    我对立体摆件早已多次撰文加以介绍,但对人物挂屏却耳所未闻,目所未见,黄星阁的这幅作品50年来一直藏于博物馆,此次才从“深闺”请了出来,尤其零距离欣赏而倍感幸运。画面上左侧的花木兰身着戎装,腰挂箭囊,英姿飒爽,右手拉着身后神态矫健的白色战马的缰绳,左脚紧踩马蹬,回首高扬左手与父母和弟弟告别;右侧花木兰的父母亲和弟弟,也都挥手与她告别,却脸露依依不舍之神情;右侧还巧妙地利用树木、木门、围墙作为衬托,使画面上静与动相映,繁与简结合。人物形象神情与动态刻划细腻,着色鲜艳简洁,极富民间艺术的装饰特点,美感顿生,这塑与彩技艺的运用,既饱含纯真与质朴的美,也蕴含着乡土情趣。说起制作工艺,这挂屏与立体摆件的捏塑工艺完全不一样,它并没有用铁线和扎纸胚,而是在木底板串上竹签,后直接用稿末泥塑上去定型,阴干后视稿末与底板粘接情况,又再上稿末泥,做好细部刻画,直至达到塑制要求为止。捏塑完成后还得在底板和表现物象的表层刷上牛皮胶,贴上一层“棉层纸”,使底板和物象粘为一体,不致于脱离,最后就是涂上颜色、上光油,这样一幅挂屏就完成了。这些年我撰文介绍的都是黄星阁与儿子黄斯毅的立体人物摆件,究竟当年为何创作挂屏呢?为此,我特地拜访了年逾八旬的黄斯毅,听了老人家的介绍才悉其中原因。当年其父亲黄星阁看到贝壳画屏(即贝雕画)后,受其启发而大胆尝试用香稿末取代贝壳,既减少画幅的重量,使表现内容更为丰富,又可增加香稿塑人物的表现形式。但在实际制作时却难以解决稿末泥干后收缩,与木底板无法粘接的问题,只好采用贴“棉层纸”,十分费工,所以当年也就无法形成批量生产,仅是制作展品参加展览而已。寥寥数语道明了香稿塑人物挂屏难得一见的原由,虽然人物挂屏没有批量生产,但黄星阁老艺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令我不由为之赞佩。
    愿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向前辈学习,保持一种艺术永远在路上的姿态,锲而不舍地创作,为艺苑增添新彩。

你是本文的第69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12、14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