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传神 人物如生——香稿塑立体人物《民族舞蹈》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说起香稿塑立体人物,人们已经不陌生。1950年已故的民间艺人黄星阁根据香稿末渗水加胶后可塑性和粘合力强,可以任意捏塑和刻划的特点,吸取陶塑人物的传神、纱丁的色彩及纸胚结构等艺术之长,创出了立体人物香稿塑,也称“稿末丁”,成为香稿塑立体人物艺术的创始人,1961年被汕头专署授予艺人称号。其儿子黄斯毅继承父业,声名远播近扬,如今也已年逾八旬,此门技艺后继乏人,令人担忧。为此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于去年8月专设馆藏香稿塑立体人物摆件展橱,展出黄星阁、黄斯毅父子俩的作品及制作原料、胚体,让人们认识潮汕这门独有工艺的奇特,领略其艺术的韵致。据黄斯毅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汕头地区工艺行业经常组织艺人们参加技艺交流活动,揭阳县、潮安县的一些艺人曾向其父讨教,也学会制作香稿塑立体人物。我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就品读了这两地艺人的作品,今特将这组《民族舞蹈》提供给大家欣赏。
    这组《民族舞蹈》作品共有五身,分别是京族灯舞、瑶族长鼓舞、僮族采茶舞、苗族芦笙舞、黎族草笠舞等,高度自37.5厘米至49厘米,高低不一,1960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至今,尚未与观众见面,在馆藏资料中只注明出自原潮安县艺人之手,55年后的今天已无法弄清楚作者究竟是谁了。当这些藏品从库房拿出来时,乍一看还误为是泥塑,因其捏制手法有泥塑的“味道”,当细观才知道其实不然。因为这些作品并无经过火烧制,且泥塑是以泥土为料自身显得很重,每身站立的人物都得在下面用小木条加以支撑,不可能单脚独立。我将其拿在手上掂量一下觉得物体很轻,而当倒过来一看里面竟是稻草扎胚,马上十分肯定这是香稿塑。因为我所知黄星阁、黄斯毅父子俩是用纸扎胚,后来的揭阳、潮安两地的艺人都是用稻草扎胚。瞧!这《黎族草笠舞》作品人物高43厘米,塑造的黎族姑娘微侧身姿,转过头来脸露笑容,耳戴吊环,颈戴项圈,手和脚还戴银圈,穿着天蓝色无领上衣和筒裙,左手拿着草笠在前,右手甩向身后,赤着双脚,抬起右脚,踏着欢快优美的舞步,姑娘特殊体态和风韵洋溢着特有的一种自豪感。那《苗族芦笙舞》表现的小伙子头缠红色长巾,穿白色大襟上衣、天蓝色长裤,肩着绿色披风,腰围花布并束大红腰带,脚穿布鞋。小伙子侧着身子,右脚着地,左脚抬起,手持芦笙边吹边舞,欢腾雀跃,刚健有力,似乎听到了芦笙的明快节奏和宏亮声音。而《瑶族长鼓舞》塑造的小伙子身前倾并弯腰,用一条大红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边舞边击鼓;《京族灯舞》刻划的姑娘弯着身子,头顶灯盘,两只手一高一低托着灯盘,翩翩起舞;《僮族采茶舞》捏塑的姑娘身着传统盛装,一手提竹篮,一手作采摘茶叶之态,舞姿优美。这些年来我所见的香稿塑立体人物高度一般在25厘米以下,像这么高大且大动作的还是头一回目睹,真是眼界大开。作者在捏塑这些人物形象上下足功夫,注意体姿与动态的平衡,讲究头向、肩向、腰向和足位的自然生动,使每一身人物的外态与内韵统一协调。尤其是通过头的动态、身体侧转及手、脚的动态,使其形成一个内在的动向线,并借助“道具”增强气韵,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在衣纹处理上,实部少而实,虚部多而褶,形成疏密虚实的自然现象,体现美感和动感,增强人物造型的气势,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香稿塑人物立体摆件与泥塑一样离不开身体塑造、头像刻划、衣纹处理、彩绘着色和道具配置,但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却与泥塑截然不同。每一身人物在捏塑之前要做好扎胚定型,用稻草剪段包扎为身躯,根据人物的大小确定铅线粗细,分剪卷纸,长的为下肢,短的为上肢,分别插进草身之中,定出部位,产生出肩与腿的关节。捏塑时先将稿末泥涂于胚体上,先塑下肢肯定体态,后再塑头部,续塑双手,调整身段比例、神态,每次只能阴干,不可强光催干或曝晒,直至可以适合捏塑。彩绘上运用民间传统的手法,上色开相,自然淳朴,“塑”与“彩”浑然一体,鲜艳简洁,极富民间艺术朴素的乡土气息和亲切感。所有这些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做末、扎胚、捏塑、彩绘、上光、打蜡等若干道工序才得以完成,可谓是艺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你是本文的第58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9、6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