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潮州陶瓷彩绘(简称潮彩)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萧索之后又重新绽放异彩。49岁的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小平,从16岁起就以彩瓷为业。这用画笔为潮瓷添彩的技艺,他一琢磨就是33年。他最擅仕女、动物题材创作,作品中工笔妙穷毫厘,意笔点染成韵。他把宣纸上传统国画的细腻唯美古风,延续到了更经得住时间磨洗的高温陶瓷上。

    运毫弄墨

    他一支妙笔穷毫厘

    在刘小平的工作室内,记者欣赏到一幅幅古朴唯美的中国画。这幅作品不是画在纸绢上,而是画在光滑坚硬的高温陶瓷板上。

    据介绍,“丝毛”是传统工笔画的典型技法之一,就是按照动物毛发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动态,一笔一墨“积”出细毛动物的一撮撮绒毛来。刘小平的十二生肖瓷板画系列之一《三思图》中,小狗的绒毛毕现。连他也说不清一撮毛发要画几笔。刘小平告诉记者,工笔技法本来就费神伤眼,虽然自己才49岁,一双眼睛却已经因多年创作细腻工笔作品而成了300多度的“老花眼”。 眼睛看不真切,得凭着多年的“手感”来画。而比起国画颜料,陶瓷画颜料更加粘稠,要在陶瓷上运笔丝毛,还真不能“纸上谈兵”。

    刘小平把潮彩划归工艺领域,技艺的精湛细腻自然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但在瓷板上演绎中国画的无限可能性,更是刘小平的艺术追求。他告诉记者,在陶瓷上表现工笔不易,要将在宣纸上自然渗透形成的写意水韵搬上光滑不吸水的釉面上,却比工笔画更需要技巧。他在2011年10月获得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银奖的瓷板画《江天一色》,就是此类成功尝试。这幅作品中,主体是临江梳妆的古代仕女,“亮点”却是背景轻泛涟漪的江面。

    潮彩兴衰

    他一门心思绘丹青

    刘小平的从艺道路简单而纯粹。他告诉记者,1979年,刘小平初中毕业后就争取考入了当时的潮州彩瓷总厂。一开始是在彩瓷流水线上工作,他当时画得最多的是八仙中最文气的“何仙姑”和面部最多毛发的“铁拐李”。当了两年生产线工人后,刘小平就进入了厂里的技艺室负责创作和设计了。据介绍,从建国后到刘小平参加工作的改革开放之初,潮州的彩瓷业一度盛况空前。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受陶瓷花纸的冲击,彩瓷业日渐萧索,从业者纷纷转行。在彩瓷业低迷时候,刘小平由创作转而开始设计交易会陶瓷样品。

你是本文的第66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2-04-27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