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历史眼光的探究——《潮汕民俗撷萃》序 最新 图1张

    我入潮三十余年,由于学校的环境所限,加之生来就缺乏语言天赋,至今未能学会说潮汕方言,是为终身憾事。如此不仅影响吟咏诗歌的韵致,而且影响对民俗材料的把握。因此我研究潮人文化用的都是二手资料,每天不断地从媒体报刊上学习地方文化习俗,以兹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同等事物进行对比,方知其价值正谬。
    在这许多未曾谋面的老师中,黄素龙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民俗文章细微质实,足兹信赖,得益不少。常以为是一位资深乡贤,最近得以结识,却原来是八零后的青年才俊,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幸哉,更得以读到他即将出版的民俗文集,集中得见他在调查潮汕民俗方面的功夫,周到、细致,且有自己的研究心得。
    书的第一部分“生产劳动民俗”,就很有历史眼光。中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三百六十行,所谓“行行出状元”,就说明了这些生产技艺的重要,实际是人类生产历史的累积精华。然而,这些技艺有的被新技术所淘汰,有的被时代“逼上梁山”,成为更高级的艺术行当。有的本不该萎缩,却时逢不盛。即如月老红娘这一行当,既可以上升为“非诚勿扰”类节目的主持人,也可以如黄素龙书中所记,固守乡村媒婆的基地。她的信守底线、慈悲心肠,连同其嘴皮子功夫,都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这个行当并不如裹小脚那样纯属糟粕,而应该发扬光大,在新生活领域里找到正确的位置。此外如猪中、牛伢、牵猪哥、阉割手,这样一些极具专业技术的职业,更应该给予格外关注,他们正成为现代社会逐渐消逝的一批人,却补充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缝隙,成为稀有的人才资源。作者如能继续努力挖掘,活画出他们的精彩面目,必是大功一件,值得去做。
    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制作,毕竟人的一双手不仅是劳动的产物,更是思维创造的载体。那些在潮汕从事金银铜铁锡手工制作的人,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大师级的技术追求,就只能被时代淘汰,历来皆如此。最后成就的顶尖级手艺,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世界所倚重。因为毕竟现代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付出劳动的多少,最后竞争的是质量与性价比。好的手艺必须能竞争过机器人,才能为社会所承认。我们在客观介绍三百六十行的英雄豪杰时,应该给他们指出未来的出路。
    可能是由于黄素龙的文章多是发表于报纸上,篇幅有限,无法展开,如能深入地进入“研究”层面,其社会指导意义会更大。尤其是对于潮汕地区的读者,一般的知识,他们大多已然了解,甚至熟知,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毕竟少数。对于这部分读者,需要一些指导性的评价,以引导舆论。譬如文集最后一篇所讲的“忌坪鞍”的习俗,其始作俑者的用心不谓不良,然而揆之现代生活,这种习俗已经明显不利于社会交往,不适应现代的生活规范,应该指出其弊病之所在,而不止于客观地绍介。
    书中精彩的部分是对儿童生活习俗的特别关注,从祈求生育,到小孩子出花园,正是潮人培养人才的细腻之处,即如维护儿童健康的诸多“老爷”的分工,足可看到中国人生存斗争的决心,花公花妈,床婆寒妈,珍珠娘娘与珠珍娘娘,各司其职,世界少见。
    潮人文化是古代中原文化保存的一个冰箱,内涵丰富,汗牛充栋。其于人类发展,也是精华糟粕,优劣互见,确需研究者给以科学地评判。
    这类图书,如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配上精彩独到的插图,图文套印,即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当然更需要作者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涉猎,假以时日,必可实现。

你是本文的第85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3、13
作 者: 隗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