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称得上是个“灯笼村”,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十来户人家是专门制作手工灯笼。兔年春节将至,村里的灯笼艺人们全都忙活儿开了,开始加紧制作象征人丁兴旺和团团圆圆的各式竹制灯笼。 年节近竹制灯笼受宠 “灯”在咱们潮汕话中发音如“丁”,代表人丁兴旺,大红灯笼高高挂则象征团圆喜庆。潮汕农村还有“正月点灯笼”的传统习俗,每年从除夕夜开始,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习俗。年初八至十五夜,那些年内结婚或“添丁”(生男孩)的人家都要高挂灯笼,俗称“吊灯”。正月里,不少村落在夜幕下都有“游灯”的惯例,以祈新年五谷丰登、合乡平安。潮汕民间老百姓喜欢选购竹制灯笼,还因为潮语“竹”与“德”同音,取其好意头。 竹制灯笼备受青睐,使得制作灯笼这门古老手艺在潮汕代代相传。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有着悠久的灯笼制作历史。村民陈宝华是前美村里数一数二的灯笼艺人(见图),他家自祖辈起就有五代人是从事灯笼手工制作的,真可谓是“灯笼世家”。 前美灯笼远销东南亚 年节将近,又到了灯笼生意的旺季。这个时候也是灯笼艺人陈宝华家最忙碌的日子,全家总动员,制作的灯笼仍然供不应求。削竹篾片、编织灯笼胚、粘贴灯笼纸、挥毫涂丹、漆桐油、晾干……一只小小的灯笼制作工序繁多而且琐碎。 陈宝华告诉记者,他制作的灯笼,有好几十种“型号”:子孙灯、鹅蛋灯、八寸灯、大何、二何、三何、大柿、二柿、小柿、大布等,大小形状也都不相一,长的、短的、圆的、扁的,鹅蛋形的。制作一个直径60多厘米的“大何”灯笼需费时两个多钟头,他们家一年可制作大大小小的灯笼3、4千盏。因为手艺高超,名声在外,陈家的灯笼在附近的四乡六里非常热销,甚至远销马来西亚。据说一潮安籍侨胞每年都会向陈家定购数百盏灯笼,专程运到马来西亚卖给当地华侨。 “灯笼村”期盼“传灯人” 据了解,目前在前美村大约有十户人家是专门从事手工灯笼的制作。这些灯笼艺人都在四五十岁左右,而像陈宝华的父亲陈侨富已是74岁高龄。 记者在陈家的作坊里看见,74岁的陈侨富老人虽然两鬓斑白,但是手脚麻利,几根竹篾在他手中转了几转,不到五分钟就编成一个灯笼胚了。此外,陈宝华的妻子林汉琴和女儿陈冬洁制作手工灯笼也是一把好手。 林汉琴告诉记者,他们家的灯笼技艺传自曾祖母,传到陈冬洁已经是第五代了。但是女儿去年出嫁,忙于持家,现在也没有空闲帮忙做灯笼了。陈宝华还有一个儿子,四年前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陈宝华的灯笼技艺传到他这一代,恐怕就没有传人了。 “我们村大概有十户人家在做灯笼,几乎都是我这个年龄层。十几岁的孩子都没兴趣学这个,怕辛苦怕赚不来钱。”陈宝华期盼,前美手工灯笼这项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