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乡土录》序 最新 图1张

    继《家园梦拾》 、 《潮剧冥搜集》后,李汉庭同志又将近些年所撰论文、札记编成一册出版,题为《人文风土录》。我陆续披读之后,深为他长期锲而不舍地关注潮汕的“人文风土”也即关注潮汕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很乐意在这儿谈谈我的读后感。
    这本新著虽然探索范围有所扩大,研究课题有所拓宽,其主要部分依然跟潮汕的人、地、事、象有关。对这些人、地、事、象他不单有所记述,还进而追踪、分析,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论。就这个意义说,这册书也可视为李汉庭同志前两册书的续篇或“升级版”。
    人——本书论述了开发潮汕或由潮汕土地诞育出来的一批人物。这里,有唐代“誉满漳潮”的陈元光父子,有明代号称“岭南第一名臣”的翁万达,有“为民鞠躬尽瘁”的郭大鲲以及诗人谢宗 、谢元汴叔侄等等。如果说这些人物已为较多的人熟知的话,那么宋代在澄海开凿长达10公里山尾溪运河的李前,明代澄海城的规划设计者周行等人的劳绩,便比较少为人知甚至名姓渐被湮没了。又如,谈到南宋末宋王室辗转南迁时,我们都会提及陆秀夫,其实陆遭贬谪居于澄海辟望村后全家十余口人都曾受到潮人蔡盘溪的多方照拂,其后蔡还捐尽家资追随陆秀夫赴闽勤王,可以说,“正是盘溪一门的扶助,才成就陆秀夫的孤忠美名”。像蔡盘溪这样的本籍忠义之士,潮汕人是不应该失忆的。
    地——澄海的冠山书院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它是韩愈延请赵德主办乡校后最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潮州乡校早已不存,而冠山书院历宋、明、清直至民国都不断重建保存至今,延续了潮人一线宝贵的文脉。澄海此后人才辈出,成为文化之乡,与这一光辉的教育机构不无关系。书中还述及澄海及下辖隆都的大批侨宅,它们的规模、建筑特色以及后来因种种的社会变迁、人事变迁所带来的变化,都记述得十分具体。此外如汕头市区的“洋商会馆”、“大同游艺场”、“大光明戏院”、“群众电影院”等等,近百年间都经过一段由盛到衰的历史沧桑,它们也见证了“百年商埠”的成长道路。
    事、象——书里还记述了一大批潮汕大地上的历史事件和民俗事象。比如,潮州曾有过较发达的蚕丝业,可能许多人闻所未闻。其实《太平寰宇记》便曾记载潮州“煮海为盐,稻得再熟,蚕亦五收”。史书亦载常衮、韩愈等人在潮州为官都曾经“劝农桑”。可见潮州蚕桑业虽然不及我国江南一带繁盛,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后来潮州蚕丝业虽由于人多田少等原因渐至衰歇,但在我国意图重开海上丝绸之路时,将潮汕建为其中一“站”还是有理据的。至于深入采集、记述潮汕各地的民俗,包括尊老重礼、爱乡睦邻等良风美俗以及严分嫡庶、重男轻女、多神崇拜等陋俗,更是李汉庭同志的长项。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描绘与具体的例证,这里就不多说了。
    通过书中对这些人、地、事、象的发掘记述,我们会猛然发觉自己正生活在潮汕这方美丽丰厚的文化乡土上。许多看似一般的事物、现象和细节,无不映现出潮人所处的生存空间、潮人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文化即是“人化”,潮汕文化即是“潮人”文化。很可惜,由于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变化实在过于激烈,许多文化事象、文化记忆已经模糊了,变得渐行渐远。长此下去,还将积久成谜。
    书名冠以“人文”二字,我以为从另一层面来看,书中的文章,始终焕发着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来观照乡土百态,观照美丽的土地和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多情的人们,正是此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不懂得昨天,便很难懂得今天。不认识过去的文化便很难去粗取精,激浊扬清,从而弘扬潮汕的优秀文化直到创造出与时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新文化。由此我觉得李汉庭同志以及社会上许多潮汕文化爱好者和有心人正在从事的实在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大事情。

你是本文的第64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5、31
作 者: 杨方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