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场比武(木雕) 马锡光
潮汕地区工艺美术人才济济,老一辈的艺人大都已作古,其中不少人默默无闻地劳作一生,连名字都还几乎无人认识,留在世间的作品也甚少,更谈不上在书籍中有所记载,这是十分遗憾的。近几年来,笔者为此而到这些艺人的家乡走访他们的后代,在乡村的祠堂、民居中寻找他们的遗作,并在“潮汕工艺档案”中给他们留下了名字和作品。 文中介绍的两幅木雕是古代人物屏,分别是《郭子仪拜寿》、《校场比武》,另一幅是《博古·花鸟》,这些都是作为构件而装饰在大神龛的门肚和龛楣,两幅人物屏分别高46厘米、宽21厘米、厚4.5厘米,这并非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而是一位时已82岁高龄的老艺人马锡光先生(1902~1997)雕刻的。为寻找这位木雕老艺人的遗作,经多方了解,欣悉市民协会员、潮阳区和平镇里美村马烈民先生家里藏有马锡光先生的遗作,即专程前往以饱眼福。马烈民先生一家4代人都是做木工的,早在1984年其祖父制作大神龛时就请退休回家乡的马锡光先生为之雕刻。2009年原来的大神龛要重新装饰时,马烈民先生就将旧的木雕拆卸下,将其中的八块木雕收藏于家里,可谓难得一见。这两幅素雕作品以樟木为原料,不施加髹漆贴金,上层仅在物象表面略涂上数遍清漆,使其刀纹木味清晰可见,朴素净雅;下层却是用朱红漆,与上层形成了强烈对比,独具一格。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法,按传统的“S”形作为径路,根据人物题材与花鸟、水族题材的不同,以及规格小,无法大而全等特点,以人物为主,亭台、树木为辅,釆用了十分简练概括的手法,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一当十。在径路确定之后,分别安排15个人物和两匹马、山石、树木,利用亭台、门楼将人物隔开,上、中、下三径互为呼应,有高有低,有动有静,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画面布设饱满,不“破柴面”,给人以古朴韵味浓厚之感觉。两幅作品的上径为主要人物,中、下径为骑马的战将和步行的兵士,亭、门、柱相对称,松树、柳树穿插其间,所有战将和兵士的动作靠手与脚来表现,与一般人物战将手执兵器的表现形式不相同,别开生面。 而另一幅构件是大神龛的外楣,上五肚的中间是博古,博古架上放置3个插花的瓶子,石榴、佛手、寿桃等寓意“福寿三多”;左右分别各有两小肚都是对称图案,一肚分别雕刻两只在呢喃传情的白头翁和牡丹花,寓意“白头富贵”;另一肚表现了一大一小的两只狮子在戏耍,谐音太师、小师,象征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下面的左右两侧是两只麒麟,祥云缭绕,与中间横眉的两只凤凰构成“凤麟呈祥”;而在其中间的是6只喜鹊在梅树上飞翔、栖息,寓意“喜上眉梢”。大神龛形制大同小异,是供放祖宗灵牌,为时年八节祭祖仪式之用。作为装饰木雕的题材都是奇花祥草、珍禽瑞兽,人物也是传统吉祥题材,这或许也是两幅人物战将不执刀剑的原因吧!就雕刻的技艺水平来说,这些木雕作为装饰构件并不是艺术精品,但它出自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艺人之手,无不令人为之叹服。 马锡光先生是潮阳区和平镇中寨人,1915年在铜盂乡随其姐夫学习木雕技艺,1919年出师后在铜盂、和平、成田等地做“厝场”谋生。1962年汕头市为发展木雕生产,急需木雕技艺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他与其他7位艺人一起被调到汕头市工艺美术厂的木雕车间工作,1978年在汕头市木雕厂退休,1997年6月逝世,享年95岁。马锡光先生一生从事木雕艺术,擅长仕女、花鸟、水族等题材的创作,他虽没有获得什么荣誉,但勤奋劳作并为汕头木雕培养了艺徒,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老艺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