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特色工艺美术麦秆画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州麦秆画是潮州颇为独特的一个工艺美术品种,是潮州民间工艺的瑰宝之一。最初是产生于乡村民间,以编织的形式出现。乡村的能工巧匠,利用刚收割的新鲜麦秆,编织成篮、凉帽、扇子、骏马等工艺小品,属于小日用品或小玩艺,逐渐也有卖给下乡扫墓踏青的城里人。而潮州城作为交通便利的商业中心,慢慢地,一些经营工艺品的商铺如绣庄、绸缎庄之类,便开始邀请工艺师傅制作黑布底地的平面本色麦秆贴画小画幅,内容多为热带风光小景,作为工艺商品销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这才形成最初作为工艺品的麦秆画。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它经历了从商品生产发展到不断进行工艺创新,不断开拓创新品种和创新工艺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民间艺人的麦秆画作品参加展出,引起注意和重视,因而在合作化时期及尔后,潮州成立的各种民间工艺社,国营或地方的各种工艺厂、轻工艺厂乃至工艺研究机构,都把麦秆画作为一个工艺品种加以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曾与美国客商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创制麦秆画首饰盒、珍品盒等,获得大批量订单。同时,不断增加新的工艺品种,最多时达数千件,销往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成为潮州麦秆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内省内大型媒体,都曾作过专题报道。

  潮州麦秆画的工艺技术,一方面以师带徒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一方面不断由工艺设计师和技艺人员加以完善和创新,从平面逐渐发展到半立体、高浮雕、立体。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潮州麦秆画都不断获得发展。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展开,潮州麦秆画这一独特的传统工艺品种,便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逐渐式微,到了上世纪末,便几近只存历史记忆了。

  然而,到了近年,伴随着国家对各种工艺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社会上收藏热的逐步升温,各类手工工艺品在市场上的走俏,潮州麦秆画的一些设计师和技艺人员,又萌生了恢复这一传统工艺的念头。于是经过奔走筹备,在2004年新组建了潮州麦秆画研究艺术馆,在该馆旗下,重新集合了一些多年从事麦秆画创作设计和工艺制作的工艺美术师和技艺人员,在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基础上,从题材内容和技艺形式上,不断寻求拓展和创新,制作出一批既保持传统手工工艺,又具有创新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的各类作品,使潮州麦秆画不仅重新焕发其艺术青春,也能够不断提升其艺术魅力。在2007年以来,该馆制作的多件麦秆画作品,频频获得中国国际文博会和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展的奖项,如高浮雕麦秆画《潮州广济桥》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博会金奖;高浮雕彩色麦秆画《潮州八景图》2009年获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根据著名油画制作的高精彩色麦秆画《乐圣贝多芬》2008年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展银奖、2008年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高浮雕麦秆画《锦上添花》2008年获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等。

  应该说,潮州的麦秆画,就目前的水平,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麦秆画相比,其工艺技术水准是一流的。国内其他地方的麦秆画作品,基本上仍停留于平面制作,且工艺尚比较粗糙,大多甚至只是贴上麦秆后,用电烙烙出一定的图案和一定的凹凸感,与潮州麦秆画的浮雕、立体,乃至工艺技术的细如发丝、色彩丰富、生动传神的工艺水平,简直无法相比。以至于有些工艺美术大展,一听说有潮州麦秆画参展,有部分都因水平差别太大放弃报名参展。基于此,潮州的麦秆画,应该可以代表中国麦秆画的最高水平。因此,值得更大力度地加以扶持,使这一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能够不断地开拓创新和发扬光大。

  当然,就现阶段的情况看,仍面临着工艺师和工艺技术人员年龄老化,中青年工艺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断层乃至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这将可能对这一传统特色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以上只是就潮州麦秆画的发展历程及其总体特色,作简单的概述,至于有关潮州麦秆画的工艺创新和题材拓展等问题,笔者拟另文加以介绍。

你是本文的第938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10-03-31
作 者: 吴二持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