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人,都会在四幅大型木雕作品前留连忘返。这4幅作品分别名为《龙虾蟹鱼》、《三羊开泰》、《含莲花鸟》和《雉鸡福梅》,是潮汕艺人倾尽全力之作,代表了那个时代潮汕木雕的最高水平。196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装饰大会堂广东厅,特地抽调了汕头工艺大师杨坚平先生和12位潮汕木雕艺人齐聚广州沙面,潜心创作。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4件作品终于闪亮面世。有幸得以先睹的艺术理论家蔡若虹、傅天伦、陈少丰、迟轲等先生不禁为之喝彩,均撰文赞扬,称其“形象生动、用力简洁,整体的大气和局部的精细完美结合,把匠作和文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潮汕木雕再一次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件事也让世人对潮汕大地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潮汕木雕始于唐宋,兴于明清,鼎盛于近代

    在潮汕,木雕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始于唐宋,兴于明清,

    鼎盛于近代。唐昭宗年间,任职广州的刘恂,在其《岭表异录》中就有关于潮州木雕的记述。而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潮州开元寺,就出现了木雕装饰;在宋代,潮汕各种典籍中已有大量关于“潮州金漆木雕”的记载;到了明清,更是木雕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主要标志是木雕被普遍引入民间建筑,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或多或少地以“雕梁画栋”来“尽显华美”。清末至近代,潮汕木雕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潮汕木雕艺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不单纯用于屋舍的装饰了,而是演变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广泛应用于神器装饰、家具装饰和案头摆设,甚至成为独立的纯艺术创作,大批木雕艺术家脱颖而出,如黄开贤、肖对、张愚、张鉴轩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佳作。

    走出低谷的潮汕木雕佳作纷呈精品迭出

    上世纪中叶,由于战乱,潮汕的木雕艺术一度趋于式微。为抢救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广东省政府和汕头地区行署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实施抢救工程,组织木雕艺人组成行业协会,系统地开展研究和传承工作,使木雕行业恢复了生机。这个时期的木雕注重艺术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表现形式更加丰富。1954年,著名木雕老艺人张鉴轩偕徒陈舜姜在传统技法上加以创新,创作出完整而玲珑剔透、四面构图的圆雕“蟹篓”,成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参加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时获铜质奖章。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木雕又一次迎来了创作的繁荣期,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1982年熏张维怀在东方宾馆创作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庆元春》熏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层次分明,充分展示了全木镂空雕的传统工艺水平,该作品荣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作品一等奖。叶锡永创作的《千手千眼》将通雕、圆雕、浮雕完美结合,可谓极尽精雕细琢之妙;陈培臣创作的《富饶的南海》在高3米宽2米的画面上,共雕刻9对龙虾、38只螃蟹、40尾海鱼、8只飞鸟,画体多层镂通雕刻,技法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宪生创作的《法界源流图》,以潮汕木雕的多种技法,来表现变幻无穷的佛法世界,长38米,是木雕艺术的鸿篇巨制,堪称当代艺术精品。

    一部潮汕木雕艺术的发展史,璀灿夺目、光芒四射,充分展现了潮人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绝伦的艺术创造力。潮汕木雕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长期以来与浙江东阳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乐清木雕等并称“四大木雕”,但在表现手法的多样、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题材的广泛和应用的普遍性上,只有潮汕木雕堪称大木雕,达到了其它雕刻艺术所难企及的艺术境地。(本文部分观点参考工艺美术大师杨坚平先生的有关著述)

你是本文的第141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3-27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