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阳诗社社长陈作宏先生专程送来由他主编的厚厚一部书稿《古今揭阳吟》,并介绍了这部书的编纂缘起和整个编纂过程,邀我为该书作序。因为一来我是家乡人,二来我尚未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前,就被一批老同志和诗界推举为岭南诗社社长,多年来与中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盛情难却,欣然应命。 揭阳历史悠久,人文蔚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且很早就与外界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古今揭阳吟》这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大型地方性历代诗歌总集,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书分三卷,入选的古今诗词作者共九百余家,诗词作品共约五千首。选编的对象和作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宋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代揭阳人的诗词作品;另一部分是自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代非揭阳籍人涉揭的诗词作品。 从这部书稿可以看出,揭阳地区自宋代至现当代,诗歌创作之风盛行,诗词文化发达,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诗人,如宋代的彭延年,元代的杨宗瑞、郭真顺(女);明代的苏福、郑一初、薛侃、翁万达、郑一统、郑旻、王天性(后出生地属澄海)、林熙春(后出生地属海阳)、郭之奇、许国佐、罗万杰(后出生地属丰顺);清代的杨钟岳(原籍揭阳)、郑大进、丁日昌(原籍丰顺,落籍揭阳)、许南英(祖籍揭阳,出生台南)、曾习经、丁乃潜、丁惠康(二丁为丁日昌子,随父落籍揭阳)、周子元;现当代的黄钟、郭餐雪、林廷玉、吴沛霖、丁韵初、林树标、许元雄、郭笃士、张华云、张荃等。这些活跃在历代诗坛的代表人物,以其诗词力作所构成的诗词文化传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所处时代、活动范围以及故乡潮汕、揭阳的诗坛。他们的作品,不论是以别集的形式保存流传,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历史文献,均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宋以降直至当代,许多外地诗人和历史名人,或与揭阳在外地为官的仕宦频密交往,或临潮临揭莅政,或侨寓揭阳,或过往巡游,与揭阳的人文山水结下不解之缘,也留下了一批难得的涉揭吟咏。如唐代的陈元光、韩愈;宋代的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张耒、苏过、徐璋、黄公度、龚茂良、杨万里、梁克家、朱熹;元代的萨都剌;明代的解缙、陈献章、李东阳、湛若水、文征明、顾璘、张岳、邵经邦、程文德、唐顺之、王慎中、赵时春、黎民表、区大相、高攀龙、黄道周、冯元飈、张明弼;清代的陈衍虞、李文藻、朱珪、阮元、何绍基、冯桂芬、莫友芝、郭嵩焘、翁同龢、陈宝琛、陈三立、陈衍、康有为、梁鼎芬、丘逢甲、罗瘿公、梁启超、温廷敬;现当代的冒广生、胡汉民、徐信符、章士钊、陈铭枢、饶锷、郭沫若、刘海粟、郁达夫、田汉、老舍、钱松嵒、王昆仑、阳翰笙、詹安泰、郭化若、周有光、许士杰、施蛰存、关山月、饶宗颐、胡绳、刘逸生、秦牧等。 《古今揭阳吟》一书,以展示历代揭阳诗词创作成果和非揭阳籍人士涉揭诗词作品的形式,从“诗史”的角度,彰显了我们伟大诗国的优秀诗词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一直在揭阳扎根、开花、结果的现实,印证着在这块既古老又年青的土地上绵延不断的历史文明,以及揭阳与其他地域文明的不断交融。 翻阅这部书稿,我觉得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选编作品时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入编的作品一般从思想内容到格调都比较健康,清新。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民生、民情、风俗、山水、人文、对外交往等诸多领域。诗、词、曲门类齐全,律、绝、古风兼顾,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兼收。其中不乏有艺术上成功的感人之作,可为当今的诗词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选编中既注意重点诗人多录,又全面兼顾各家;有诗文别集者多收但不全收,而对于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中的零星作品则尽量收集,以避遗珠。尽管唐、宋、元时代资料匮乏,但在作品的搜集和选编方面非常注意历史的连接和传承,古今兼顾,脉络清晰。 二是本书具有较好的文献史料价值。编者在选编之前,做了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征集工作,既遍搜历代特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有关诗人各种版本的诗文别集,前人今人所编的有关诗歌总集,明清国史、《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潮汕和全国各地的明清地方志,有关的姓氏谱牒以及流落台湾和海外的文献资料,因而选编的作品有不少是首次发现。这部书收编的所有诗词作品、作者简介、适当的勘校和背景注释,以及注明且列为附录的引据及参考文献等,为研究揭阳、潮汕和岭南诗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由于这部书尽可能将分散于各个朝代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汇集于一炉,传递着地方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和民情风俗、名胜风光、对外交往等历史信息,从“以诗证史”的角度而言,它又为揭阳和潮汕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佐证,其价值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三是入编了当代作者的作品,体现了中华诗词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五四”运动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传统旧体诗词迅速退潮。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旧体诗词的创作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科书里根本没有现代人创作的旧体诗词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民间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诗词刊物越来越多,一大批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包括很多年轻人,纷纷加盟中华诗词的创作队伍中,旧体诗词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揭阳地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市里成立了揭阳诗社和岭南诗社揭阳分社,榕城、揭东、普宁、惠来、揭西等区、县(市)也纷纷成立了民间诗词团体,办起了多家诗词刊物,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不少在外地工作的揭阳人,也纷纷加入了所在地的诗词组织,有的还成为这些组织的骨干。连年来,这支队伍创作的诗词作品,摸准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用彩笔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社会上的假丑恶,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古今揭阳吟》用可观的篇幅,入编了一批新时期的诗词作品,既是对多年来创作成果的展示,体现了中华诗词传统在揭阳的传承,对众多的诗词作者也是个鼓励,同时可以起到存史的作用。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把这批作品和历代诗作连在一起,互相映衬和比对,从中探索当今诗词创作的成败得失,从而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四是本书的编纂体例,既借鉴前人的经验,又有所创新。从总体上说,这部书的体例是以温廷敬的《潮州诗萃》为体例蓝本,但有一点很不同,那就是凡选编民国及其以前各朝代诗人的作品,必注明选自何书,出自何处,做到引之有据,以便于读者和研究者查考。编纂者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赞赏。 总之,这部书编纂完成和出版很有意义。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为揭阳发掘了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地方的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一块闪光的矿藏。编纂者以辛勤的劳动为揭阳的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这部书的出版,得力于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编委会团队。本书的编纂者共八位,其中二位系离休老干部,四位是退休多年的文化工作者,一位是今年刚退休的媒体工作者,还有一位年老的农民业余文化工作者;最高年龄91岁,最低年龄55岁,平均年龄73岁。他们都是揭阳诗社多年的骨干,热爱中华诗词事业。揭阳诗社社长陈作宏先生亲主其事,通过诗社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编纂《古今揭阳吟》一书,作为揭阳诗社成立20周年的献礼。陈作宏担任这本书的主编,组建编纂班子,讨论编纂提纲,制定工作计划,并设法筹集出版经费。为搞好编纂工作,他费了许多心血,在同疾病作斗争中,加班加点,出谋划策,甚至利用自费到台湾游的机会,争取台北朋友的帮助,与独家收藏有明崇祯善本揭阳县令张明弼所撰《榕城二集》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收藏有该书缩微胶卷的台北国家图书馆联系,将这部古籍复印回来。他还通过多方辗转,找到丁日昌已故第三代孙、诗人丁樵隐家在屏东的八十多岁高龄的女儿,得到老人的支持,捐赠其珍藏已久、仅有的一本丁樵隐诗集《樵芸吟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令人钦佩。还有贝闻喜、林粉容、黄大斌三位副主编和其他几位编委会成员,大家认真负责,配合默契,克服困难,优势互补,使编撰工作得以顺利和较快完成。 我之所以在这里谈这部书的编纂过程和编纂人员的辛劳,是因为受到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这八位离退休老同志,自找苦吃,勤奋工作,没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难以为之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傻”劲,做的是“傻”事。我却觉得,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的可贵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十分值得珍惜、呵护和提倡的良好精神状态,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充实的正能量。并且它不是表现在个别人身上,而是一个为抢救、整理、传承和弘扬揭阳乡土文化的团队的整体力量展现出来的。从这里,使人感受到一种正气和一股强大生命力,特别令人高兴。 《古今揭阳吟》就要付梓了,我向揭阳诗社和本书编委会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也衷心祝愿揭阳诗社在走过20周年历程之后,阔步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岭南诗社社长)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