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东窑在潮州市湘桥区韩江东面山坡上的一处古窑场。早在1920年代,军阀混战的时候,在潮州城南的羊皮岗,就挖出写有纪年款北宋熙宁四年的卵白瓷佛四尊,当时,岭南大学教授罗元觉将这一发现,写成“谈瓷别录”的文章,发表在《岭南学报》上,引起了日本专家的注意,国内并没有很大的反应。
解放以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陈万里老先生在《岭南学报》看到罗元觉教授的文章之后,专程从北京到潮州进行考察,肯定这个窑场的烧制工艺以及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早在唐代,潮州市周围就有很多烧制青瓷的窑场,方圆十五公里内,从南郊洪厝埠、竹围墩、西郊凤山,北郊田东园,竹竿山,北堤头山等,都是在山坡上挖筑馒头窑,烧制青瓷,其造型和釉色都与浙江地区的古越窑器物相似。这些瓷窑并非偶然而立,按人类历史的演讲和发展分析,应该是梅县水车窑和瓦坑口等窑搬迁到潮州发展而来。 到了唐末五代,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窑场遭受兵燹连累,同时瓷土原料和燃料资源已匮乏,便逐渐迁移向韩江东岸发展所以韩江东岸的窑场就叫水东窑。水东窑瓷土挖取于水缸山,即现在的潮州市绵竹中学至黄金塘乡一带,由于韩江水上运输的便利,很多外国的船舶可以靠岸直接购买、订购瓷器。生产发展十分迅猛,同时,窑工们还在北面山丘飞天燕一带发现白瓷土,烧制白瓷十分漂亮,类玉似银,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又叫白瓷窑。 到了宋代,全国瓷业十分发达,以江西湖田窑为代表的青白瓷影响整个长江以南的制瓷风格,其烧制技艺也带动整个瓷业的向前发展,白瓷窑从原来的小馒头窑改进,建成沿山坡斜度直上的龙窑,每条龙窑都因地制宜,有二三十米、也有一百多米,长度各不相同。这样大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产质量上的成品率。也节省很多原料、燃料、工本。并向南面蟹山发展,形成了一百条龙窑左右的窑场,当时窑场附近形成几个小村落、叫百窑村。现在潮州市湘桥区桥头乡,可能就是百窑村窑工的后代。 到了明代,潮州经济十分发达,人文辈出,人们怀念一代宗师韩愈为潮汕做出的贡献。在双旗山上,将原来宋代陈尧佐倡建的韩公庙,改建成韩文公祠,同时,将虎头山、双旗山向南连接到蟹山的五个山峦,通通叫作笔架山,山下的古窑场,叫作笔架山宋代窑场。 笔架山古窑场从唐代末年经五代、北宋,从韩江西岸竹围墩,凤山、北堤头一带老窑逐渐东移来到,至南宋末年,元朝交接而毁于兵燹战火之中。几百年的历史,烧造出无数件瓷器,从青瓷、白瓷、青白瓷,酱釉瓷,从青瓷荷叶式碗到白釉荷叶灯,从卵白瓷佛像、观音像,西洋人物像到釉厚如漆的酱釉茶碗,还有莲花炉、凤首瓶,鲤鱼壶,吹雀、西洋狗玩具,无不精品叠出。然而,不管是西岸的洪厝埠,凤山、北堤头等窑,还是东岸水东窑、白窑、百窑,都是生产出口的外销瓷,在唐宋时期都是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