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神庙,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台湾移民文化和台湾特殊的历史沧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据典籍记载:福建、广东有“好鬼神、喜巫觋”的习俗。因此,当闽、粤的人民移居台湾的时候,也就把这种崇祀多神和请巫师治病的风俗带到台湾。祖国大陆的移民离开家乡的时候,通常都会迎奉一尊家乡寺庙里的神像随行。在海上航行时,把神像供奉在船上。登陆之后,就在落脚的地方,先筑一座草庵,把神像供奉在草庵或者供奉在自己的家中。过一段时间,当那些移民的经济状况好转之后,就发动乡亲捐资兴建寺庙,供奉神明。以后每隔几十年,又由善男善女出资重修。每修一次,寺庙就会随之扩大一些。台湾庙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各地先后成立佛教会和道教会,并要求所有的寺庙必须参加其中的一个,还规定必须具备有田产、有独立的屋宇、屋顶必须是中国式的“飞檐”等三个条件。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不准登记。从此,台湾的庙宇,清一色的中国式建筑。屋脊、檐下、照壁上的嵌瓷,与潮汕嵌瓷风格相同。

    潮汕嵌瓷,俗称“贴饶”、“扣饶”,台湾称“嵌瓷”为“剪黏”,是祖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特有民间传统工艺。它创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在制作嵌瓷作品之前,要先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坯后,专门烧制成彩色瓷碗,再经过剪取,将色彩斑斓的瓷片一片一片镶上去。这种民间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潮汕民居、庙宇的装饰。

    据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古迹研究所张淑卿介绍,台湾有不少庙宇、民居的嵌瓷是普宁“金龙司”制作的。金龙司,即何翔云穴1880-1953雪,本名金龙。台湾人称何翔云为“金龙司”,作品落款“翔云”或“雨池氏”。广东省普宁县人,出身贫穷,从师陈武州学画艺。他勤学苦练,学有所成。清光绪年间,汕头兴建存心善堂,他随师陈武州应聘来汕,同潮阳、澄海嵌瓷工匠同台竞技。他制作的嵌瓷作品,匠心独运,无不栩栩如生,特别是他创作的屋脊嵌瓷“双凤朝牡丹”自成一体。潮汕的多处庙宇、祠堂和大型民间建筑的装饰多出自他们师徒之手。如汕头李氏宗祠、林家祠,普宁县流沙镇的“引祖祠”,果陇的“东祖”,湖寨的“郑氏界公祠”等。

    清光绪末年,何翔云移居汕头。后来还去过我国台湾、泰国和柬埔寨金边。他从1927年至1933年在台湾创作、传授潮汕嵌瓷艺术达7年之久,留下了不少嵌瓷作品,先后制作了7座建筑物的嵌瓷艺术作品。其中有:台南“学甲慈济宫”、台南“佳里金唐殿”、台南“谢宅大厅彩绘”、台南“竹溪寺”、台南“昆沙宫”、台中“天后庙”等。

    何翔云到台湾后,收的唯一一个徒弟是台南市人王石发。原来王石发从事的是油彩工作,因仰慕何翔云师傅的嵌瓷技艺高超而转行学嵌瓷,并跟随何翔云到潮汕学艺。后来,王石发又再收徒传艺。现在,何翔云在台湾的门人已传至第五代。

    台湾嵌瓷研究学者对何翔云的嵌瓷艺术作出高度评价押“今日重新审视金龙司与其作品,不管是历史意义或艺术风格的角度,对台湾剪黏发展的脉络而言,可能是‘空前绝后’,仅此一人。金龙司为台湾剪黏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肯定其历史地位,其来台湾时间虽然短暂,造成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可谓一代大师。”由此可见,潮汕嵌瓷艺术在台湾的影响是巨大的。

你是本文的第1369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5-01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