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花灯有两大类:一是彩扎立式的屏灯;一是彩绘可以吊挂可以提携的挂灯。
    屏灯,也叫座灯、企灯、灯屏。有的因为装有轮转机械或利用燃灯气流使人物头手脚腿能动或灯屏自转,而被称为轮转灯、走马灯、电动灯。这种能动的花灯,总称为活灯。因为风格的不同,还有文灯 (素灯)、武灯(战灯)之分。因为用途和制作工艺的差异,屏灯还产生出一个分支叫纱丁和涂丁。屏灯的名称,各地称谓有所分别或混用,但均有所本。
    屏灯,是一种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贴为一体的综合造型灯屏,一屏一景,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其主要题材与内容,配以楼台亭阁、山水园林、动物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装配灯光映衬而成。它是潮汕花灯工艺最精致的一种,以潮州城区为最著。清初以后,由于潮州城南门外青龙庙的兴起(庙祀“安济圣王”王侃),每年春游安济圣王,花灯鼓乐,盛极不衰。至清末,每游三晚,而在第三个晚上,齐集于北门箭道评比。这样年复一年,经过比赛,精益求精,终使潮州花灯达到很高水平。据记载,清末宣统二年,有杜淞、杨云楼二艺工以《红楼梦》、《白玉盂》二屏花灯参加南京赛会获奖。至1928年花灯艺人林乐笙曾带《长坂坡》等十屏花灯到新加坡展览;他又曾以《昭君和番》、《甘露寺选婿》等屏灯送往英国伦敦陈列,称誉一时。1935年,潮州花灯艺人曾应约为香港潮州八邑会馆制作《三气周瑜》《九曲黄河阵》两大屏灯,同年又制《皇姑考察》《狄青取旗》等5座屏灯,被送往加拿大展览。
    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屏灯的制作,人物袍服多用绫绢丝绸制作,并绣饰金花银边。屏灯在规格上,如人物高度在80厘米以上者,头部用纸塑脱胎,饰以眼发,涂以色彩,身体用竹篾、铅丝扎作,穿上薄料服装,腹中置灯燃亮,叫火灯。这些大都是一屏一景;也有像连环图一样,数屏组成一个人物故事的,都称景灯。
    纱灯和涂灯,是小型的屏灯。纱灯涂灯,民间常写作纱丁、涂丁。因为它本身并不一定有灯的装置,它参与灯节展出供人欣赏,更多用于婚丧喜庆与祭祀而称“丁”。民间风俗,喜彩扎、彩塑肥娃贺新婚人家,祝愿添丁。生育男孩的人家,在正月拜祖时,也常制彩娃置于神龛上,以示添丁之喜并求祖灵神明保佑。这种纱丁人仔和涂丁,规格较小,3、5、7寸不等,最高也仅一尺左右。涂丁与纱丁大小与内容相似,只是工艺用料与用途有些差别。纱丁用竹篾条缚以亚沿线构成躯架脚手,糊纸成形,再穿上绸缎衣服,头用泥塑;涂丁全身用泥塑,再彩绘衣服头面,俗称涂尪仔,产自潮安浮洋镇大吴村。民间应用的,多从大吴村购来。涂丁多用于喜庆性质的灯节和祖祠的陈列,用于白事(丧葬)的是另一类纱丁企囡以及纸马、纸鹿、纸鹤等,是单一的人物动物造型,规格较大,高度在2尺以上。因是要焚化的,用料只限于纸竹,工艺粗糙。目前,此类彩扎,由于人间生活日用品的现代化,诸如飞机、汽车、彩电、席梦思床垫等等;人死后,有的丧家要求彩扎艺人制作此类祭品,艺人们也就利用各种纸塑新材料给予制作,有的也甚精致。
    挂灯,就是可吊挂可手持的彩灯,与屏灯的工艺差别是屏灯是彩扎、彩塑的,挂灯是彩绘的。名目繁多,有以形赋名的,有以用赋名的,有以料赋名的。以形赋名的有灯橱灯牌、龙凤灯、动物灯、水族灯、水果灯、水桶灯、鼓灯、花篮灯、萝卜灯等;以用赋名的有宫灯、庙灯、祠堂灯、家用灯、喜灯等;以料赋名的有萝卜灯、竹头灯等。
    挂灯以藤竹木及金属条片作框架,罩以丝纸绢帛玻璃,而后彩绘诗画图纹,再依造型需要镶嵌装饰缨络、螺钿、珠串、铜片,使其古雅华丽。其中以灯橱、宫灯为华贵。而以灯橱、灯牌最具地方特色,特予介绍:
    灯橱形似横置的长橱,长4尺,高尺余,为立体长方形木框架,上下各安薄木板,前后橱面分三格,糊上白竹纸,绘彩各式图画;橱两头也封白竹纸;橱底板置三盏玻璃灯于三格中间,橱上端木板对应挖三圆孔,以通灯火热气。灯橱既有灯的照明作用;其绘画更具艺术欣赏和教育作用。灯橱绘画较精,工笔写意及漫画并具,题材广泛,内容以《水浒》《三国》《红楼》《西游》《封神》等古典小说和潮剧戏出故事为多,山水虫鱼花卉为次。有单幅成图的,也有组画、连环画。其最惹人兴趣的是民俗漫画,往往结合地方人物掌故,针对社会流弊给予讽刺、告诫,劝人改恶从善,如讽刺吸鸦片、赌博、嫖娼、欺诈,“扶兴撵衰”之类,又往往加上俗语作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如“勿扶、勿扶,水涨自然浮”,“担梯还看不见细数”之类。讽世之作,常引人围观,议论,传播。潮汕有句俗语:“勿乞人(不要让人)画落灯橱”,就是灯橱漫画所起警示作用的写照。灯牌是平面的,即是镜框装画,画的内容与灯橱相仿,但靠外来灯光照明,相同于群众书画展。其余各式花灯,各擅其长,或造型传神,或彩绘精湛,或书法俊逸,或诗谜够家,构成花灯家族的斑斓姿彩。
    花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潮汕花灯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也是个名产区。明代以前缺乏实证的记载和佐证。现在保存下来的明嘉靖丙寅 (1566年)“潮泉二部校正重刊《班曲荔镜戏文》”第一出是“观灯”,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句,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繁盛情况,惹得黄五娘主婢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赏灯。清代广东通志及潮州府志所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各坊巧饰花灯,与京师无异。”则说明清代以前潮州花灯水平已可与京帅媲美。清初潮州南门外青龙庙会兴起在全城游花灯,并集中在箭道评比之后,花灯便已进入繁盛期。澄海的樟林古港,在清乾隆时期商业兴旺后所兴起的元宵灯节和二月火帝爷节的花灯竞赛,在现仍保留下来的民歌《樟林游火帝歌》中,有详细的描写。它记述了花灯盛况,引惹得毗邻各地以至海岛南澳居民也前来观赏。清嘉庆《澄海县志》对该县迎春花灯有记载:“十一日夜起,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放火爆,打秋千,歌声达旦。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现在仍保留下来的民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开始,一直唱至“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也佐证潮汕花灯的繁盛。清末来潮州作府吏的钱塘人陈坤的竹枝词:“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霓制来工?”从咏灯谜中,也见花灯之一斑。
    民俗花灯活动的繁盛,促进了名家名作的产生。清末以前的已无所查考;清末以来,据有关资料所见的,除上述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杜淞、杨云楼、林乐笙、林盛记之外,当代有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为提供出口贸易和参加国内、本地花灯展览以及群众迎春活动的需要,各县市工艺美术厂社都着力组织精品生产。潮州、汕头、澄海,饶平,都生产过很有影响的精品,如1953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南区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潮州林乐笙、林汉彬父子制作的屏灯《水淹金山寺》《荷花舞》便被选中参加;1961年潮州刘敬书等为电影《荔镜记》配制的四屏花灯以及《陈三五娘》《狄青平南》参加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中秋全国灯展;1964年制作的《三打祝家庄》参加全国21省市花灯巡回展出,并受好评。以上说明潮汕花灯在全国同行业中是屈指可数的。改革开放之后,潮汕花灯有更大的发展:一是应用范围扩大了,每年城乡都举行不同规模的迎春花灯展或中秋花灯展,商店和城乡居民家门、客厅也逐渐有花灯装饰;二是花灯艺术水平有多方面的提高。综观花灯艺术水平有三方面的提高:一是题材更加扩大,传统题材和现代题材都有扩大,如历史故事人物,过去少有人问津的韩愈、文天祥、陈璧娘等也进入了花灯世界;现实题材既为艺人所关注,也是用灯单位的需求。以1987年汕头市迎春联欢节中花灯展为例,许多单位都以本单位业务和产品为题材,制作花灯;如汕头市外轮供应公司的座灯,主体是一艘远洋巨轮,在波光激荡的海上破浪前进;建筑设计院的巨型的座灯,主体是各种建筑设计模型,壮丽堂皇;狮头鹅的故乡市郊月浦村则制作了双鹅嬉戏的《春满鹅乡》座灯。花灯艺术质量的提高,主要体观在人物塑造逐步克服脸谱、形象的程式化,注重人物脸谱和身段的性格刻划,以及新科技新材科新工艺的应用。如人物脸谱,一个个据实塑制,而不是买通用脸谱。新科技的应用,以汕头市科委制作的超声喷雾盆景灯座《牡丹仙子》为典型。它是汕头超声研究所首创的,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结合的产物。它既可观赏和听喷泉音乐,也能香化除尘,消毒杀菌,加湿降温。工艺美术品,应用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是提高全面质量的大创造。花灯艺术的提高还有为适应大场面灯展和游行的大型化。潮州、澄海、汕头的几次灯展莫不如此。一些小城镇,如饶平的三饶镇,1988年迎春活动,竟出现高二丈的大屏灯安在木架上被众人抬着游行。该屏灯分三层,上层是花园景,有仕女游园赏灯;中层是王府景,王府张灯结彩,有贵族人物;下层是街景,有百姓游灯观灯盛况。全灯屏百来个人物,有动有静,情态俨然。
    花灯,由于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深受群众欢迎,在艺术上将会继续提高,技术上将会不断创新。

你是本文的第302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工艺美术
作 者: 郭马风、魏影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