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武舞。“扣英歌”又名“英歌舞”、“跳英舞”,主要流行于普宁、潮阳、惠来等地。舞蹈来源传说与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有关。他们化装混入城中,有杂耍的、卖武的、做生意的,舞蹈演员排成两列,边跳边打,不断以手中的短棍相扣,所以得名。 完整的英歌队伍应由108人组成,领头一人为时迁,黑色武士短打装,手执长蛇,口吹哨子,指挥整个队伍前进。队伍左边一列头槌是黑面黑须的李逵,右边一列头槌是红脸红须的关胜,其他人均作一般武士打扮,唯孙二娘为刀马旦装。除时迁外,所有队员每人手执两根短棍,依节奏上下左右相叩击,跳跃前进。其槌法名目繁多,有旋槌、北槌、单槌、双槌,还分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等,招式也有20多套,队形频频变换,图形更替让人眼花缭乱。动作要求也很严格: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棍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凶猛;跳如虎跃,转似旋龙。整个阵势有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嘿嘿”的喊声,“咚咚”的鼓声,“咔咔”的槌声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 因演员和场地的限制,一般英歌队只有36人,多则72人,而每个村镇的英歌班,只有20余人,演出时可以各村互借演员。一些长相酷似《水浒》人物的,常被借来借去,忙个不停。潮汕人认为,“扣英歌”是件光荣的事,男孩从小就要开始学习“英歌舞”。 英歌舞的表演可以穿街走巷,也可以在固定的场地踏步表演。表演时分前棚和后棚,前棚为英歌,后棚是折子戏和武术打布马。舞蹈因风格不同而分为两大类:“南山英歌”轻快活泼,小步跳跃;“南下英歌”舒展大方,阔步向前。每逢春节或重大喜庆,都有英歌表演。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