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西门“乡宝”蜈蚣舞 文化习俗 图1张

    1997年,澄海西门居委会被广东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此后,在各种盛大节日,历史悠久的大型动物舞蹈蜈蚣舞领先献演,其他大型动物舞蹈龙虾舞、龙凤舞、醒狮舞、麒麟舞也闪亮登场,各领风骚。  

    首任“掌门”是嵌瓷师傅

    澄海是著名侨乡,自清康熙开海禁以来,民间游神赛会风俗十分盛行。光绪年间,西门乡有个民间艺人叫陈成锦,他是位颇有民望的嵌瓷师傅,对造型艺术很有研究。他目睹蜈蚣爬行生动有趣,便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念头。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同好的支持。陈成锦设计了蜈蚣的造型和各种舞蹈动作,几经演化之后,成为了一种气势雄浑、刚柔并济,亦庄亦谐的动物舞蹈。由于它融音乐、舞蹈和武术为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一经问世,便为人民所喜爱,逐步成为当地乡社“社日”保留的表演项目。10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改进加工,终于成为今天闻名遐迩的广场舞蹈蜈蚣舞,被西门群众视为“乡宝”。

    刚柔并济气势磅礴

    长达22米的蜈蚣躯体,头部两侧有一对弯弯的利牙,身躯采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屈伸自如,尾部呈剪刀形。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蜈蚣身体通亮,执蜈蚣舞蹈的艺人共15人藏身于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双下堂”、“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动作操纵整条蜈蚣蜿蜒爬行,矫健起舞。

    表演时还用潮州大锣鼓队伴奏,伴奏的潮乐常用《龙摆尾》《出闸》《飞凤衔书》等,地方特色浓郁。蜈蚣舞在广场表演时,由鼓手指挥,刚柔并济,气势磅礴,风格独特。特别是夜间表演时,偌大的蜈蚣稳健爬行,两眼绿光闪耀,剪刀形的红尾巴高高擎起,摇摆自如。整个舞蹈由出洞、伸腰、蟠柱、捕食、咬尾、翻肚组成,显得多姿多彩。

    香港总督曾为蜈蚣点睛

    1936年,西门蜈蚣舞应香港潮商八邑会馆邀请,赴香港参加庆祝英皇乔治六世加冕盛会献演,香港总督亲自为蜈蚣开灯点目,15天的演出,轰动港九。

    1955年,为庆祝澄海八一引水工程胜利竣工,在县长余锡渠亲自带领下,蜈蚣舞队前往八孔关为工地民工献演。1987年12月,又赴广州东方乐园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演出,连演27场,观众达30多万人,轰动羊城。1998年元宵节,蜈蚣舞参加在汕头市林百欣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彩虹奖”颁奖晚会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元宵晚会演出,由国际频道向全世界现场直播,蜈蚣舞由此登上了世界大舞台。2000年,西门蜈蚣荣获文化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铜奖。2009年,蜈蚣舞被列入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艺术之乡”西门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各种动物舞蹈,深得广大群众喜爱,他们在积极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西门乡丰厚的文化底蕴。

    龙虾舞
  
    可供舞蹈的龙虾身躯长达28米,宽9米,身躯由七节构成,酷似龙虾。广场舞蹈龙虾舞由5个舞段组成。在“春满渔港”的鼓乐声中,16位蛤女徐徐登场翩翩起舞;接着,气势雄武的龙虾在龙珠的引动下,舞动着长长的龙虾须,在烟火助威下纵身游出水面,舞姿雄浑刚劲,起伏沉稳,古朴自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紧接着的是动人心弦的“抢珠”,在“闹江州”的潮州鼓乐声中,气氛更加热烈。

    龙凤舞

    西门艺人创作的广场舞蹈龙舞,龙的躯体全长53米,龙身由17节构成,屈伸灵活自如。演出时,在烟雾缭绕之中,巨龙翘首,在龙珠的带引下,气势磅礴,跃出龙门。此时,一队少女高擎绚烂龙灯翩翩跳起龙灯舞。紧接着,巨龙也以雄伟的气势,蜿蜒起舞。时而腾起,时而俯冲,时而穿节,时而翻肚。加上鼓乐伴奏,刚柔相济,爆竹烟火,频频助威。在广场舞中,龙舞又配彩凤同舞,刚柔相济。凤是传说中的瑞鸟,凤之现于世,喻国运昌盛。龙凤同舞,喻龙凤呈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醒狮舞与麒麟舞

    狮舞,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狮舞流行于全国各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西门艺人创作的狮舞,也有漫长的历史,无论是广场舞蹈,还是搬上舞台,都舞动自如,行走坐卧、俯仰跳跃、狮子戏球、各展雄姿,十分精彩。

    西门艺人创作的双麒麟舞,舞姿沉稳矫健,行步折旋皆规矩,择土而后才举步,喻不踩踏任何动植物,双麒麟舞的表演,体现西门民众崇尚怀仁侠义的传统美德。

你是本文的第88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3-08
作 者: 杨景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