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舞龙是由潮州“道前”一带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道前”是指原前清时道台衙门的辕门及前堂一带。即现在西平路的甲第巷尾到石牌巷尾这一路段,及关爷宫巷和第四街头这片地区。住这里居民多为世代古居,感情融洽,和睦相处。其中以杨春泉叔为首,联合十多邻里后生,自掏腰包和自己动手缚作,完成了龙的制作。
   时值夏天,每天晚上,在关爷宫埕,点上一盏煤油灯,春泉叔在龙布上画起龙鳞来。国华伯就着煤油灯,说起“三国”等演义。为生活奔波一天的邻居,都聚到这里,消磨炎热的夏夜,倒也惬意。
   龙是一条青龙。长约四丈六,胸径也有二尺多,龙身除龙鳞外,两旁还分别画上“八仙”所执的八件法宝,以增加灵气。
   1954年,潮州文化馆为参加省的民间艺术节,就积极发掘民间艺术,结果选择了潮州大锣鼓和舞鲤鱼。
   舞鲤鱼传说流行于晚清,由潮城各武馆,组织学武青年,表演形式是边走边舞。所以参加的人,要有一定的体力和武功基础,人数可多可少。发掘过程中,找到一位瘦小老人,是当年舞鱼者,大家称他四叔,家住辜厝巷辜厝内。节目的整理,主要是把它从街舞搬上舞台,表演时间约十五分钟。由于舞鱼跟舞龙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就在舞龙的青年中,挑选了黄汉臣、黄三妹、佃锡麟、王松彬、翁得辉等五人。每晚在文化馆内排练,由四叔传授各种基本动作。
   改编后的舞鲤鱼,鱼五条,头鱼为青色,龙头独角鱼身,余者为桔红色鲤鱼。其表演内容是:春天来了,鱼儿迎着春水畅游,寻食、交配、产卵,完成了传宗接代这一自然规律,然后鲤鱼跃过龙门,寓意鱼化龙这一向上吉祥之兆。
   潮州选送两个节目都获优秀奖,并选送上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在京再获奖。潮州大锣鼓再经整理提练,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再次获奖。舞鱼回到广州后,在广州把节目传给华南歌舞团,成为该团常设节目。
  
  

你是本文的第1170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3-12-31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