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南澳各乡镇都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潮州大锣鼓队中穿插着标旗、渔灯、旱船、龙虾造型等动态显示,而车鼓舞方阵尤为夺人眼球——前面,化装成梁山泊好汉的演唱队成两排纵队前进,后边是吹拉弹唱的器乐队,在前后区的居中部位,两个化装人物推着一辆四轮小木车,车上摆放潮州大鼓,到某一地点停下来表演时,“梁山好汉”在乐队的伴奏下开始表演《水浒传》故事,演唱旋律多以潮剧音乐为主,队形变化有“八卦阵”、“双出水”等,夹杂着杂耍、翻滚等动作,据传,鼓手在最后还要将置于车上的那面大鼓一槌砸破,众好汉从鼓里取出各种短兵器,作冲锋陷阵造型,博取满场掌声。
    据考证,车鼓舞是清朝从福建沿海传人南澳岛的(见《广东民俗大观》下卷)。福建沿海缘何有以陆路运输工具为主的表演项目,想必也是中原内陆移民带传过来的。南澳岛民祭祀关公比崇拜妈祖的香火还更旺,说明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车鼓舞的渊源概出于此,而且,车鼓舞融入了有丰厚积淀的潮汕文化,已经自成形态;又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处于孤零零的海岛之上,没有被其它艺术形式所同化,成为南澳的文化特产。但自从1956年参加省群众文艺表演以后,车鼓舞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半个世纪过去了,南澳车鼓舞濒临失传的境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家启动了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南澳县宣传文化部门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寻访传承人,整理资料,复原表演,成功地向汕头市申报了这一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然而,在21世纪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观照下,复原的车鼓舞无论从形式和内容各方面都显得过于陈旧。是抱着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作博物馆式的展示,还是与时俱进,把车鼓舞改造成为当代观众照样喜爱的民间艺术?这个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南澳县委宣传部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于2008年春夏之交,指派专人与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的创作人员合作,根据南澳海岛环境的特点和以渔业生产为中心的生活形态,对南澳车鼓舞作了一番很有意义的继承和探索。
    其一,关于南澳车鼓舞的艺术样式定位。车鼓舞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推车技”的表演,中间穿插了戏曲和杂耍表演,并没有像潮汕英歌舞一样,形成有鲜明特征的舞蹈语汇,表演核心为戏曲的唱与念,鉴此,把车鼓舞看作“舞蹈”是不甚准确的,所有的表演都是围绕着唱段派生出来,它应该是属于音乐门类的“表演唱”或戏剧门类的“街头剧”之列,但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当地人的习惯叫法,仍然称作车鼓舞也是可以的。
    其二,关于南澳车鼓舞的题材选择。时代在变迁,南澳人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需要表现当代环境下的新生活、新情感、新愿景。在 21世纪的今天,车鼓舞可以演唱传统题材如《智取大名府》、《大闹江州》,更可以演唱令南澳人感到亲切和共鸣的海洋题材。今次创作的车鼓舞《开渔欢歌》,就是一个继承“非遗”代表作较为成功的例子;创作者用车鼓舞的形式,表现南澳海岛渔民在休渔期结束出海捕鱼的欢乐情景,其中也穿插了祭祀妈祖、科技捕鱼等全新题材,特别是将原车鼓舞中的《十二月歌》改编为南澳渔歌显得尤为贴切,一出台就令看惯了传统题材的观众耳目一新,专家和观众一致认为:很有时代感,有“潮”味和“渔”味,是让人喜爱和振奋的“南澳车鼓舞”。
    其三,关于南澳车鼓舞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创新,不能抛离其遗传的基因。南澳车鼓舞的主要特点是手推车上置放潮州鼓,如果失去这个主要道具,那就不叫车鼓舞了,可以说,“车鼓”是南澳车鼓舞的主要基因。而作为载歌载舞的民间广场艺术,“舞”的成份也应该得到加强。创作者在保留“车鼓”这个基本特点的同时,强化集体舞蹈的编排,在其他遗传基因上也作了大胆的变异,如音乐旋律根据内容的变化,把潮剧音乐转化成有南澳民歌色彩的渔歌,表演阵式、动作、服装也与之作了相应的配套,增加了海洋和渔民的元素,甚至连“车”的外形也设计成“船”的样子,与表现海岛渔民生活的内容十分贴切,形象鲜明,形式活泼,节奏紧凑——全新的形象,但仍然是南澳的车鼓舞。
    碧波万顷映朝阳,南澳明珠耀海疆。21世纪南澳车鼓舞的创造性继承,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2008年汕头市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上,《开渔欢歌》一举夺得了总分第二名,荣获金奖。      

你是本文的第112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10-09
作 者: 郑暹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