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著名曲艺家王敏笔耕不辍——情钟曲艺路 心系潮汕根 文化习俗 图1张

    在潮汕,潮语讲古名艺人很多,有陈四文、王敏、郑永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陈四文先生台上多用“谐音”、“戏白”,辅以脚手动作,十分形象生动。
    王敏先生也是一位深受广大潮人喜爱的讲古艺人,又是潮汕曲艺界的拓荒牛。他集潮、粤、客诸语言于一身,串粤曲、汉剧、河南梆子、黄梅戏于一体,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不仅赢得了本土潮人的欢迎,而且还先后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弘扬潮汕戏曲艺术,团结海外乡亲做出了贡献。同时,王敏将50年来积累的大量舞台经验和创作的一批作品集结成册,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曲艺。
    夏阳高照,大汗淋漓。采访潮汕著名曲艺家王敏先生,于居室南风窗下,单丛清悠,先生典故一肚子,妙语如珠。我早已暑气尽消,仿若茶馆茶客,听王先生讲起古来。话题就从“茶馆讲古”开启。
    工夫茶和潮汕曲艺难解之缘
    去年,82岁的王敏被汕头一家茶馆请去讲古,这是他20年来首次再“登台”。作为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讲古大师,王敏显示了他的深厚功力,尽管已年过八旬,但仍表情丰富、吐字清晰。他带来的故事很有趣,现场的茶客不时爆出哈哈大笑。
    讲古为茶客们营造了一种更有潮汕味道的功夫茶馆气氛。
    “北方的相声,要有包袱,说的是段子,你要抖包袱,大家才会笑。可我们潮汕讲古不一样,讲古是连贯的,你要说的是故事。”王敏说,“其实,在茶馆讲古就是一次将潮汕曲艺渗透到人们的休闲生活中的新鲜尝试。”
    王敏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潮汕曲艺进茶馆是有渊源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至解放初期,汕头怡安街和怀安街一带有不少茶楼,里面不是讲古,而是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固定演员演唱潮曲和较具水平的乐队伴奏。茶资门票价格不高,吸引了不少市民到茶楼品品茗听曲。
    “工夫茶是潮汕的一张名片,而潮汕曲艺以清丽典雅的特色成为百花园中的南国鲜花。如何推广潮汕曲艺中的‘讲古、小品、潮乐、相声等各种品种’?”王敏曾向有关部门建议:“是否可借鉴北京天津茶艺馆的形式,开办一种综合性的茶艺馆,吸引本土潮人,迎接海外族群。让潮汕曲艺来自生活又真正回到老百姓的生活。”
    另一方面,王敏的曲艺作品也和工夫茶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王敏完成了潮州音乐曲艺剧《紫砂茶缘》,三年时间,三易其稿,收录在《王敏作品专辑》中。
    在多年的潮语歌曲演唱活动中,何家伟唱得最多的是由王敏作词、徐东升作曲的《我爱潮汕工夫茶》。这首歌除保留浓郁地方特色风格外,中间还加入一段对白,突出其戏剧性特征。
    采访中,王敏即兴吟唱:“潮汕工夫茶 扬名满天下 哪里有潮人 哪里就有工夫茶 一个风炉仔 一支小砂锅 一泡单丛茶 有客远方来……”
    潮汕曲艺及莫忘潮汕根
    席间,王敏让孙女拿出几本书。我发现,这些都是王敏退休后到近几年所作。王敏先生的曲艺作品集《曲苑潮声》,收录了他的得意作品22件,其中有竹板歌、相声、扣歌、评书、小品等,故事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有趣。花了一年时间写就的《潮汕曲艺初探》、用于讲古的《茶余酒后》、2014年4月出版的《王敏作品专辑》,还有“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记忆犹新”的书样……从书籍的出版日期中看,几乎每年一本。
    王敏有些遗憾地说:“眼睛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后,有一段时间为了休息没有动笔了。恢复后还将重新再写,准备对《曲苑潮声续集》进行校对和修改。”
    在曲艺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如今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仍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潮汕曲艺的传承发展。令人油然而生敬佩。
    王敏感慨道:“我发现如今的小孩,越来越少用潮汕方言,经常在学校讲普通话,回家和父母也是用普通话交流。我在《潮汕方言我们的根》一文中有提到:‘潮剧、潮曲、潮州歌册、民歌民谣,都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精彩的内容是潮人艺术宝库的璀璨瑰宝,许多近代的说唱艺术,如讲古、相声、快板、曲艺剧、潮语歌曲也是用潮汕方言表述完成的,如果潮汕方言被边缘化,青少年一代不说母语,将来的民间艺术去哪里找接班人,百花园中的传承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退休30多年来,王敏不停写了几十万字,急迫地想把自己在潮汕曲艺表演中的经验和探索以及作品集结出册。出书后拿着书四处发放,不仅仅是担心潮汕曲艺界后继乏人,更多的是想保护潮汕方言的健康发展和传承的连续性。他说:“愿我潮人共同努力,莫使后代子孙变成没有原生母语的浮萍。”
    和王敏交谈,话里话外处处可见他的豁达。也许正是这种宽阔的心胸,让他在无数次曲折命运前坦然面对,对人生苦难一笑了之。他的生活经历,就像一部“草根”奋斗史。
    王敏当过教师、农民,做过搬运工,还“泡”过10年工厂。动荡的年代,坎坷的人生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丰富了他曲艺艺术的积累。
    舞台上,王敏连说带唱,生动幽默;生活中,他同样妙语如珠,常抖出笑料。
    王敏发现写作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还需要文化积累,他自嘲:“针无双头利,花无百日红……”所以从参加专业文艺团体后直至现在,坚持读书读报,雷打不动的就有每天读“三报”,每月阅“三刊”。他自信自己的作品和书,宣扬的内容,在以前是“主旋律”,现在叫做“正能量”。
    *王敏
    1933年出生于揭西棉湖,1958年起在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当说唱演员。擅长学习兄弟曲种的优秀表演艺术,在艺术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一专多能,编、演、导皆能。积极移植、改编、创作具有时代风貌的潮汕曲艺节目。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理事)。
    其代表作有潮州歌册《夸潮汕》、《姐妹谈心事》、方言相声《潮汕赋对》、《故乡情》、《舞台春秋》、《戏曲与方言》等。

你是本文的第94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8、15
作 者: 陈珊娜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