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来葵阳“八音”的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光绪年初,每班八人,演奏时各穿长衫,头戴红缨帽,环坐一圈奏乐。乐器有筝、椰胡、“朋兜弦”、四线弦、月琴、“三日猫”及粉锣等打击乐。二、光绪末年至辛亥革命,随着城里“老四音班”的没落、“新盛四音班”兴起,全县上下这时已发展至六十八班,音乐师傅是城内石丁头人陈佛。每班演奏时已增至十一人,长衫依旧,改戴了乌帽仔,器乐增添了秦琴等。第三时期为辛亥革命后,城内石池门潘松伯,传授了六个八音班,演奏者每班增至十三人,长衫毡帽,器乐增添了三弦、六角弦、大有、唢呐等,演奏乐曲数百首。 八音这种形式,灵活轻便,.流行于民间,既有自我娱乐,又可共赏,在家庭、闲间、乐馆以及埋头,人们陶醉于优美的丝竹声中,消除劳动的疲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在各个节日的重大活动中,八音班伴随着锣鼓游行,以它浓厚的潮汕乡土气息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是一支有声有色有作为的队伍。群众热爱它,自愿凑钱购买乐器,请师傅传艺,使这种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东至靖海、神泉、华湖,西至葵潭、隆江、东陇等乡镇,八音班竞相兴起。 光绪年间,葵阳的“八音班”便已负盛名,他们经常应邀到外地演出,活跃于“百花岩”、“仙井岩”、“宝峰岩”和城镇乡村。碣石的玄武山一年一度的庙会,城里的“盛四音”班岁岁登临。高超的技巧、精湛的演出,使它扬名海、陆丰二县。惠来人谈及此事,是颇为眉飞色舞的。 建国以后,惠来“八音”曾出席粤东区群众文艺会演,上台演奏,博得人们赞誉。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改革,从几个人的坐奏到配合大锣鼓游行至搬上银幕,“八音”的规模已发展到八笛二吹(唢呐)及六钹十二锣或八钹十八锣。演奏时,铿锵动人,独具岭南风雅格调的唢呐和豪放昂扬的横笛,在锣鼓的配合下,更显出它的非凡气派。 (金子)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