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锣鼓乐,源远流长,据有关记载, 最迟可追溯至唐朝。
    唐宪宗元和年间(819),时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来潮州当刺史,他对潮州祭神活动有这样的记载:“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这些记载说明唐代时潮州的吹打乐及演唱已具一定规模。
    潮剧源于宋元南戏,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潮剧的舞台艺术,前辈老艺人称为“三股索”,何谓“三股索”呢?三股索是指演员、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的伴乐。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意即舞台的节奏有如三股索合成一条绳,松紧应一致,才既美观又有力,若松紧不—,便既难看又乏力,强调舞台的节奏要整齐划一,艺术才有感染力。
    潮剧的打击乐称为潮剧锣鼓。潮剧锣鼓为渲染气氛,衬托表演,经长期的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三种锣鼓组合形式,即小锣组合、曲锣组合和苏锣组合。
    小锣组合,铜器由钦仔、小钹、亢锣(也称加冠锣)、大钹、深波五件组成,若情绪需要可加月锣(俗称狗仔锣)和大锣(大锣,也称战锣)大鼓。
    曲锣组合,也称大锣组合,铜器由曲锣二面、大钹、深波组成,若情绪需要,可加小钹、月锣和大锣大鼓。
    苏锣组合,铜器由苏锣、苏大钹、小钹、亢锣四件组成,若情绪需要,可加月锣和大锣大鼓。
    清代末期(1865),潮州欧细奴,将正字戏的《六国封相》、《秦琼倒铜旗》的锣鼓、曲牌、牌子编为游行大锣鼓,轰动潮城。在此之前,大锣鼓只有一鼓、二钹、四锣和双唢呐,用于春秋庙堂祭祀和游花灯,只演奏

吹套乐曲。欧细奴将戏剧故事编为游行大锣鼓,有唱、有念、有情节、有曲牌、有牌子,既新鲜,又活跃,技压群雄,潮城十三班锣鼓竞聘欧细奴传艺,先后共传了十六套牌子曲游行大锣鼓。由于轰动效应,饶平的谢奴仔将正字的《挨磨》编成游行大锣鼓,也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赏。还有正字戏艺人刘天有、吴德润等也先后在潮州、澄海、揭阳等地传授牌子套曲锣鼓,可谓蔚然成风。这一形式的游行大锣鼓,队伍较庞大,因要配备剧中人物负责唱念,而教习唱念既费时,又费工,故进行改革,删去唱词和念白,逐步演变为纯器乐演奏的牌子套曲锣鼓。由于竞争而推动变革,锣鼓组合出现多种组合形式,司鼓者各出奇招,扬长避短,创造出一整套带有表演色彩的司鼓敲击手法,形成了邱侯尚的文派,陈松的武派,许裕兴的半文武派三种司鼓风格。同时,乐队从仅有双唢呐增加了拉器乐和弹拨乐,形成完整的锣鼓管弦乐队,使潮州大锣鼓既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又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可谓是东方的交响乐,可,与西方的交响乐相媲美。

    据《潮阳笛套音乐》—书介绍,清代时,有潮阳人陈映参加正字戏,是有名望的净角,年老归家之后,便在民间教授正字戏的打击乐演奏法,并与潮阳的笛套古乐糅合,成为适应于游神赛会的笛套大锣鼓。笛套大锣鼓与潮州的唢呐大锣鼓一样,都有“长行套”和“牌子套”,也有文武曲之别。但由于领奏乐器音色之差别,定调刁
<同(唢呐大锣鼓以f为宫,笛套大锣鼓以g为宫),故其风格特点可谓各有千秋。
    另有原正字皮猴班吹手肖囝领,潮阳人,年老回潮后,他把正字的打击乐与潮阳的笛套音乐结合起来,为适应闹元宵之用,便变成花灯锣鼓,后经绍兴师爷蒋田(时任棉城幕府,善昆腔、摊簧),经他加工润饰,并采用苏锣、苏鼓、苏笛,兼用潮阳小八音的打击乐器(小八音:哲鼓、木板、小木鱼、五音锣、介钹、响盏、丹音和磬),以2至4支大笛为领奏,配以笙、管、箫及丝弦、弹拨乐器,演奏起来十分轻松、活泼、风趣、生动。有代表性的曲目如《倒骑驴》、《小桃红》等。以后这一‘锣鼓形式逐渐分为笛套苏锣鼓和笛套小锣鼓。

    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是潮州锣鼓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0年上半年,汕头市成立“潮乐改进会筹备组”,联合乐界人士和潮剧团、纸影班,于下半年正式成立了“汕头市潮乐改进会”,会员100多人。主任杨广泉,副主任杨影。理事杨主嘉、黄进忠、徐涤笙、二坎、林玉波、何天佑等6人。会址设于小公园打锡巷。1951年5月1日,潮乐改进会参加汕头庆“五一”大游行,会员100多人组成大型乐队,纸影班100多人组成合唱队共200多人,用游行大锣鼓形式,演奏《我们工人有力量》、《中苏友好》、  《雄纠纠,气昂昂》三首歌曲,合唱队配唱,其规模之大,气魄之大,为潮州大锣鼓史之最。

    1951年12月,广东省为欢迎苏联红旗歌舞团来广州演出,潮州民间艺人邱侯尚、陈松、周才等,组织了一支潮州大锣鼓队上省参加欢迎队伍,潮州大锣鼓首次亮相羊城,一鸣惊人。

    1952年4月,潮州民间艺人邱侯尚、周才等11人,以广东省民间艺术代表队之名,上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出《抛网捕鱼》等节目,引起全国各地艺术界人士的瞩目和称誉。

    1955年3月,潮州大锣鼓和舞蹈《鲤鱼舞》代表粤东地区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56年8月,在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民间音乐研究组中选派部份人员,组成演奏队伍,参加在京举办的全国首届音乐周。领队吴藏石,演奏员有著名潮乐演奏家杨广泉、林玉波、周才、林运喜、傅振尧、苏文贤、杨海林、吴锡有等,演奏曲目有潮州大锣鼓《庆丰收》、小锣鼓唢呐曲《粉蝶采花》、弦乐曲《狮子戏球》及活五调弦乐曲《柳青娘》。其中《柳青娘》和《粉蝶采花》两曲获优秀节目奖。

    1956年10月,潮州在原民间音乐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潮州民间音乐团(业余),团长林云波。

    1957年8月,由林运喜、董峻、陈梁杰、李金浩、蔡余文、张天平、黄启文、姚朝、黄耀森等组成“林运喜民乐小组”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演奏了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潮州小锣鼓唢呐曲《粉蝶采花》和《画眉跳架》,荣获一级奖金质奖,饮誉国际乐坛,得到音乐理论界的高度评价。

    1958年,在潮乐改进会的基础上整编扩展,成立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  曲艺团的成立,标志着潮州音乐的演出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1960年,广东汕头戏曲学校增办青年、少年两个音乐班,学生45人,这标志着培养潮州音乐人才也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同年,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招收10多名学员随团培训。

    1960年7月,汕头戏曲学校参加广东省戏曲会演,潮州小锣鼓唢呐曲《粉蝶采花》、《儿欢》获好评。

    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公司灌录了83首潮乐曲,这批乐曲有锣鼓乐、笛套乐、弦诗乐、细乐等品种,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潮州音乐的发展。

    196l至1962年,《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汕头日报》先后发表了《优美的潮州音乐》、《谈潮乐的演奏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等10多篇研究文章,掀起一股潮乐研究之风。1963年,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和汕头潮乐改进会合编《潮州音乐资料汇编》,共收集23篇文章。这一专辑对潮乐的整理、研究、继承、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65年,林山同志发动汕头戏曲学校师生搞了一次新潮乐创作活动,共创作锣鼓乐、弦诗乐、唢呐曲、笛套曲37首。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文化浩劫,潮州音乐的弦诗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乐等品种,都被斥为“封、资、修”,只有潮州大锣鼓“幸免于难”,反而有点泛滥成灾,因每当“最高指示”发布,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应及时欢呼、庆贺、宣传,都需要潮州大锣鼓的热烈气氛,因此,当时的城镇街道、工矿企业、农村的各个大队等等,无不配备了潮州大锣鼓的器材和队伍,可谓星罗棋布,若逢“最高指示”半夜发布,潮汕城乡,锣鼓喧天,声冲霄汉,人难成眠,鸡犬不宁。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潮州锣鼓乐”。

    1 9 7 2年5月,广东省在佛山市举办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会演,蔡余文、郑诗敏、林运喜创作的潮州大锣鼓《春满渔港》获大会好评。

    1973年,汕头地区革委会政工组文艺办公室从各县(市)创作的乐曲中选择了14首内容较好、水平较高的乐曲,编印成《潮州音乐选集》(试验创作)小册子,锣鼓乐曲有潮州大锣鼓《庆新春》、笛套锣鼓

  《拦海颂》、潮州小锣鼓《喜送丰收粮》。

    1974年,汕头地区举办文艺会演,汕头地区文工团蔡树航、陈梁杰、卢桂城、林益树等创作了笛套大锣鼓《南海爱民曲》参加会演,被大会评为优秀节日。

    1976至2003年,是潮州音乐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1976年6月,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与汕头地区文化局联合召开汕头地区民间音乐观摩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除省内各民间乐种流传的地、市、县代表和省、市各有关专业单位、团体的代表外,中央有关部门也派员前来参加,共80多人。

    会议观摩了汕头地区l 2个县(市)专题潮州音乐会演中选拔出来的56个曲目,听取了广东音乐、汉调音乐的录音,结合讨论作品、专题发言、经验介绍。这次会议,对于全省民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会后,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于10月将这次会议的领导讲话、专题发言、经验体会、讨论发言等文字资料,编印成册,题为《汕头地区民间音乐观摩座淡会资料选编》,共收集15篇文章。

    1977年11月,汕头地区文化局将参加观摩座谈会演出的节目,选择部分创作质量高的作品和部分整理、改编成功的作品共33首,编印成两册《潮州音乐选集》,发至基层文化网点。这33首乐曲中,锣鼓乐曲有:潮州大锣鼓《欢庆肚利》、《快马加鞭学大庆》、《春满渔港》、《山乡战鼓》、《强渡乌江》、《抛网捕鱼》;笛套苏锣鼓有《海滨新颜》、《牧鹅忙》、《渔岛欢歌》;潮州小锣鼓有《喜送丰收粮》、《画眉跳架》等11首。

    1977年,汕头地区文化局在潮州音乐会演的基础上组织潮州音乐代表队赴广州录音并演出。录音曲口有大锣鼓《欢庆胜利》、小锣鼓《喜送丰收粮》,

    1978年,为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36周年,广东省组织了打倒“四人帮”后首届音乐周。汕头地区文化局组织潮州音乐演奏队参加这次盛会。参展乐曲有人锣鼓《欢乐的节门》、大鼓独奏《强渡乌江》、小锣鼓《双咬鹅》、《我骑铁十回山乡》,其中大锣鼓《欢乐的节日》被计为优秀节日。

    1979年11月,汕头地区音乐曲艺团成立,1993年,地、巾合并,该闭改名为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

    1980年,汕头市潮乐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王安明任组长,张伯杰、林毛根、林运喜任副组长。

    1983年4月,应香港潮属同乡庄世平、庄静庵、刘世仁、陈维信、李嘉诚、汤秉达、杨文波、邱士俊等8位先生联函邀请,汕头市政协组织了一支18人的汕头潮乐演奏团,十1983年9月6日至16日赴香港作为期10天的访问交流演出。

    1983年,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成立。多渠道广泛收集散失于民间的音响资料和乐谱、文字资料,出版《潮州乐曲选集(十人套专辑)》,创办《潮乐研究》从刊,出版《潮州乐曲三百首》,出版《潮州音乐人物传略》。同时,先后培训普宁洪阳、潮阳两英西新、澄海外砂、汕头下蓬、汕头大学等5支成人人锣鼓队和普宁大坝艺苗培训中心、大坝小学、潮阳和平新和小学、金溪乡、揭阳篮蔸村、汕头岐11j小学、浔洄居委、澄海育苗培训中心等8支少年大锣鼓队。

    1985年11月至1986年1月16门,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应泰国普宁同乡会邀请,以“中国汕头曲艺团”为名赴泰国演出,潮乐节目中有大锣鼓《双咬鹅》,小锣鼓《画眉跳架》。

    1985年12月,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编印《潮阳笛套音乐》一书。书中共收录9篇理沦讦介文章,收录笛套音乐曲谱49首,笛套锣鼓谱17首,并附录大锣鼓念谱(锣鼓经)说明等。

    1987年6月,《小国戏曲志·广东卷》潮剧音乐录制完成,共录制唱腔曲牌、锣鼓牌子106首,这是一份宝贵的音响资料。1987年12月, 陈大国、苏巧筝、陈镇锡编著的《潮州大锣鼓》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录科介总谱40个,曲牌总谱20个,套曲26套。这是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潮州大锣鼓的著述,同时,为继承、弘扬、发展潮州大锣鼓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87年12月24日至1998年1月产量日,汕头市民间艺术代表队赴省参加首届民间艺术节,队员255人。参演节目有潮阳西岐英歌舞、潮州音乐等7个大型:节目。

    1988年至1991年,汕头巾每年举办一次迎春联欢会,每届联欢会都有大型潮州大锣鼓节目,演奏员200至500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演奏曲目有《龙凤呈祥》、《夺标》、《乔到广澳湾》、《喜乐元宵》等。

    1988年,汕头市音协组织演奏家为十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录制《小国音乐大全·潮州音乐卷》,潮乐品种齐全。

    1989年1月,澄海县潮乐研究会应香港潮商互助社邀请,组成19人的潮乐演奏团,赴港义演,共演奏锣鼓乐《龙凤呈样》、《半空彩凤》、《粉蝶采花》、《倒骑驴》等16个节日。

    1990年12月22日至27日,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30人赴珠海珍珠乐园大舞台演出,节目有大锣鼓、小锣鼓、笛套、弦诗乐、唢呐曲等,共演出24场。

    1992年10月,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应邀赴马来西亚访问演出23天。

    1996年元宵节,汕头市委宣传部举办’96潮州大锣鼓精英赛。2000至2003年,潮州市举办两届游行大锣鼓比赛。

    1995年,普宁大坝村委会和公益事业理事会组建大坝艺苗潮乐培训中心,洪阳钧天乐社举办音乐曲艺班;1996年,饶平讲州镇文化站创办潮乐培训班,澄海巾成立育苗潮乐培训中心,汕头岐山中心小学组建潮州大锣鼓队,龙湖区腾辉丝竹社创办桐声乐府,汕头实验小学组建金风少年民乐团,揭阳榕城红旗小学组建民乐团;1998年,潮阳和平新和小学组建大锣鼓队、金溪居委会敬老院培训少年大锣队;2002年9月8日至10日,由中国音协、省音协、汕头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音乐文化潮州音乐研讨会”在汕头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80多人,宣读论文16篇,观摩了《潮音古韵》、《天涯共此时》、《海上生明月》三台潮乐晚会。研讨会为潮乐的继承、发展鼓气扬帆。

    2001年10月、2002年10月、2003年2月,潮州音乐三次在北京奏响“绿色的旋律”,倾倒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数千乐迷。

    这一时期有如下特点:

    一、各级党政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与企业联姻,多方设法营造环境,开展活动,为潮州音乐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对外交流使潮汕音乐走出地区,走出国门,五音架金桥,联结五洲情。

    三、潮州音乐社团、乐点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潮汕大地,到处锣鼓铿锵,五音飞扬。

    四、出版了一人批音像制品,如《潮乐十大套》、《潮乐经典》VCD、《潮乐雅韵》、《潮乐风韵》、《潮州音乐系列》卡式带、《潮乐名家名曲》、《黄鹂词》,还有一些个人的专辑等。

    五、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赛事为潮乐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和活动舞台,因而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六、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潮乐接班人。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潮州锣鼓乐,自唐代滥觞,历经前辈先贤的继承发展,至明代与戏曲融合,清代至民国不断创新,新中国建国至今,飞跃发展,与时俱进,走向辉煌。


</同(唢呐大锣鼓以f为宫,笛套大锣鼓以g为宫),故其风格特点可谓各有千秋。

你是本文的第449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花会》
作 者: 蔡树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