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颂潮州先民,为音乐创造一个独特、贴切又好听的名称——弦诗。潮州音乐中凡冠名的传统管弦乐套曲统称弦诗。乐曲视同诗歌,弦诗二字把音乐作品等同于文学作品。不错,诗歌和音乐同样具有抒情和言志的功能;通过吟诵或演奏,同样可以影响别人的情绪;美妙的音乐和美妙的诗篇一样具有无穷的意蕴,往往是各自领悟,无法言传。中国古时候倡导以礼乐兴教人,音乐和诗歌并重,都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弦诗的称谓是潮州古代文明史有力的实证。这个名字既为音乐创造了立体的形象又突出了音乐在生活中的地位。因此,潮州音乐在传承上很注重诗化的教学。首先,读弦诗是必不可少的作业。老师将乐谱交给学生并先作示范读唱,学生跟着模仿直至能够背诵,然后才操作乐器练习。有些乐曲老师还强调用潮州特有的“二四谱”传授,认为舍此无法彰显乐曲的特色。读弦诗一如朗诵研古诗文,讲究抑扬顿挫,高唱低吟,一波三折,音尽韵未了。学习者必须反复读唱才能领悟乐曲的意境。总之,读谱是演奏的基础,读得懂才能奏得好。

    潮州音乐有广泛的群众性,从繁华都市到乡间村居,一般都有统称儒家的各种名号的乐社。一些乡村虽没有乐社,却不乏会耍弄一种乐器的爱好者。弦诗既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操一把椰胡或一支笛子在弦诗的旋律中也可自得其乐。不论是田翁还是商贾文人,结社奏乐就如结社吟诗,都不为功利驱使,全属遣兴及陶冶性情。当然,演奏水平有高低,对弦诗的理解及演奏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古朴和风雅是共同的追求。

    2002年春节期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率领学院几位老师到汕头采风,走访城乡若干专业和业余潮乐社团之后,称潮州音乐为“绿色音乐”。一般都认为刘教授肯定的是潮州音乐古韵未改,古风依然,不受外来音乐的“污染”,是为“绿色”。我以为令教授惊叹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潮汕地区居然有一大群儒雅的乐民,倾情于乡土音乐并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个古老的乐种的艺术品位。这种非功利的音乐恰恰表现出音乐在生活中的最高职能,这就是宣扬纯洁的美。

    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小小的潮州音乐社如雨后春笋般在潮汕城乡萌发出来。乐民聚集在一起,各抒所长,在音乐中追求和谐,共同守望文化家园,让精神在弦诗演奏中升华。这大概就是刘德海教授特别钟情于潮州音乐的原因。

    郑声立先生自幼酷爱潮州音乐,稍长考取广东汕头戏曲学校,师承杨广泉、胡昭等名师,专攻领奏乐器二弦演奏,接受如上所述的读谱练习以及操作乐器的严格训练,历时六年。聪明才智颖的音乐悟性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并担任广东潮剧院青年实验剧团乐队的领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次工作调整令他离开剧团,离开了首席音乐伴奏的岗位,从事艺术研究的工作。他坚持每天独自拉弦练功,练习曲就是传统弦诗。他认为,过去从戏剧伴奏的角度出发,对弦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必须通过不断探索,重新认识先人留下的这笔音乐财富。鉴于此,他看准大套弦诗,着重寻求对乐曲的全面理解,并对经手的每弦诗进行细致的整理。接着按初稿操想乐器对如何运弓按指、换把揉弦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将乐谱分赠给几位素性相投的乐友试奏,反复切磋,最后才定稿。这一群乐友多为少年同窗,如今有的是职业教师有的是演奏员,每有老谱新订,便相约一起试奏。有朋自远方来,大家便以乐会友,遣兴抒情。这样的演奏往往在客厅或乐馆中进行,很少出现在舞台上。实际上声立先生和他的伙伴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潮州音乐的另一个世界并徜佯在研究的领域,逐渐琢磨出新的成果。
听他与乐友们演奏弦诗是一大乐事。乐声里,才见得日丽风和,碧波荡漾,顷而突变为狂飙暴雨,骇浪惊涛;有时似在草原上信马由缰,游目骋怀,忽然间似闻一声唿哨,骏马便撒蹄飞奔,于是慷慨激昂,无法自已。乐声里,有芭蕉夜雨,有鸟语花香,有怀古情绪,有悟道禅音,有悠悠怨,有大光明……对此,音乐出版人敏锐的耳朵听得最真切。于是就有了郑声立二弦领奏的《潮乐雅韵》、《潮乐风韵》等一系列套曲CD、VCD的出版并在海内外发行。

    二弦是潮州音乐的领奏乐器,从现有的音响资料看,它只出现在合奏和伴春的群体中,没有独奏的音像或音响的记录。诸多先辈名家也没有留下任何独奏的音响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郑声立十年参悟,寻求突破的时候。他在家里用简单的录音机记录下独奏琴声,目的是自己可以得听以便寻求必改进。去年他重放这些录音带的时候让几位乐友听到了,大家都觉得这份音响资料很宝贵,堪为学习二弦演奏的一个范本,希望他能交给了版机构出版,广泛发行。经过一年时间的考虑,郑先生终于同意拿出部分资料出版,不过郑重声明:这些音响资料是个人练功的记录,不是什么范本,就好画家平时练笔的素描稿或速写稿,仅供爱好者参考。

    承诸位潮乐行家的厚爱,委我为行将出版的《二弦练习曲选》作文介绍,因些不避浅陋,凭自己对郑先生多年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理解,铺陈为文,以充引子。

你是本文的第190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1-09
作 者: 沈湘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