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别称“重九”,因为它的节期就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又称之为“重阳”。潮汕民间,只直接称它做“九月九”。
    在汉代,重阳登高、插菊、佩茱萸的风俗已经流行。喜欢接近大自然的晋代人,更把这一天当成放松自己身心的好日子,不让它静悄悄溜过。孟嘉龙山落帽,陶潜东篱采菊——这些风流倜傥、让后来的骚人累客羡慕不已的重阳故事,都在晋代演出。唐代,人们将重阳登高视为一种有益于卫生保健的活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医学名著《千金方》里就说:
        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因而,重阳郊野游宴之风更盛,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的风俗,屡屡见于诗人吟唱。到唐德宗贞元元年(785),有诏令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在潮汕,至迟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阳登高宴集的风俗。潮阳东山方广洞侧,有一处纪游的摩崖石刻,文曰:
        泉南杨寿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赵安民,天台王商老,温陵吴信行、王文中,莆田刘仲宣,绍兴戊午重阳,同集于高明亭。新泉题。
摩崖处为高明亭旧址。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苍茫,远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绝好去处。
    明代本地重阳登高的风气仍很热烈。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宴游,赋诗言志,作品被选入顺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这几首诗,绘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阳节日风俗图。节日活动仍不外乎登高,“重阳不负登高兴”  (郑良璧《九日东山新庙落成》),“蹑屏登临逸兴生”(郭廷序《九日登韩山》);饮酒,“且携杯酒对流川”(同上郑诗),“遍插茱萸酩酊归”(陈天资《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应共尽登,临兴,醉插菊花弄舞衣”(贺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阳:节日风俗,各县志书的记载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宁两县志,讲述较为详细。《澄海县志》载:
        九日为“重阳节”。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犹古人遗俗也。谚云:“九月重九,登高饮酒。”是月竟放风筝。
《普宁县志》则说:
        重阳登高,各选胜地眺赏。文人墨客或携酒入山寺游玩为乐,小儿咸于高处竞放风筝。
与前代的重阳节日习俗相比,“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等旧俗之外,清代又有“竞放风筝”的新时尚。
    农历九月的潮汕,秋风乍起,天气转凉,风和日软,是竞放风筝的好季节。这种风俗,一直保留了下来;到本世纪30年代,还很盛行。不过,时间并不拘于重阳节了。《潮安年节风俗谈》描写说:
        放风筝,孩子们顶好玩的。用竹作骨,糊以薄纸,制为物型,种类颇多,像鱼、虾、蜈蚣、蚨蝶、大桶、飞机、日、斗、人、兽等。系了坚韧的绳 线,放于空中,飘然凌霄,陶情适意……重阳,放风筝的更多。潮城韩江凤    凰台的沙滩,九月十五日竟放风筝,乡村的小孩子,尤其兴高采烈啦!

你是本文的第289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文化源流》
作 者: 黄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