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潮剧舞台上的另一种灵魂艺术 文化习俗 图1张

    面具是远古先民内心世界的象征和写照符号,也是自然崇拜、部族图腾等的物化表达,至今仍在各种表演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潮剧舞台上,面具虽不是最重要的道具,却在特定的场合中展现潮剧艺术的另一面,有的至今尚在舞台上使用。
    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戏剧中作为演员的面部塑形化妆。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内的一个橱窗中,摆放着鬼王壳、金面壳、加冠壳、土地公壳和土地妈壳等5个面具。这些面具色彩多样、造型奇特,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加冠壳”。据了解,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出,有开台演吉祥戏的习俗,潮剧的开台吉祥戏就是人们常说的《五福连》。《五福连》包括了《净棚》、《跳加官》、《仙姬送子》、《京城会》、《八仙庆寿》等五折,这五折表演,寓有祈福、吉祥、祝愿的意义。其中,《跳加官》就使用加冠壳来表演。
    加冠壳是整脸白底笑容相,面具上有小五绺黑须。表演时,演员面戴面具,手执专用的道具,手上展开的祝辞有“指日高升”、“恭喜发财”、“合境平安”和“五谷丰登”等,视东道主身份和喜庆内容而选定。《跳加官》没有台词,只有身段表演,演员边跳边展示幅上的吉祥语,以表示对观众的祝福与欢迎。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潮剧史研究专家林淳钧指出,这是潮剧开锣戏《跳加官》中狄仁杰戴的面具。为解决演员兼演三个角色的赶场的需要,面具背后横穿一根小藤条,用时口咬藤条,装卸方便。
    潮剧、正字戏、西秦戏在新中国成立前,除净行脚色勾画脸谱演出外,还保留了戴传统面壳(即面具)装扮的表演。面壳的样式有多种,主要用于装扮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面壳分整脸和半截脸两种。整脸有利于兼演若干角色的演员换装方便;半截脸既保持夸张的形象,又留出嘴部便于歌唱。有的面壳还扩展到头部,如加发型的“土地妈”和尖额头的“小鬼”面壳等,这些都是面具的延伸,称“套头”或“假头”。
    采访中,林淳钧拿出珍藏多年的潮剧面具和脸谱的资料照片,向记者介绍说,从戏剧发展历史来看,是先有面具再有脸谱。脸谱是面具文化的体现和延伸,脸谱能展现出细致表情和眼神,但脸谱上妆费时,对于分饰多角的演员来说,时间上则受到限制。上世纪80年代,林淳钧参与了《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编写工作,潮剧脸谱曾获得我国戏曲专家学者的认可,收录进《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但有关潮剧面具的资料信息就极少,几乎是空白的。
    “现在用面具的已经非常少,懂得做面具的人也非常少,可以说,面具已经成为中国戏剧的历史遗迹了。”林淳钧拿出数年前拍摄的数张潮剧面具的照片,这些面具都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他在潮州找人订做的。他坦言如今要找到既懂得潮剧人物特征,又擅长这手工活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因为制作面具是需要用草纸浸湿后,捏出特定的造型,再上色装扮,费时又费力,极少有手工艺人愿意从事制作面具的工作。
    相关链接:潮剧面具
    魁星壳 蓝色调。钟馗形象,相传为魁星神。表演者戴面壳,一手持毛笔,一手提状元帽,观众认为经他用笔指点,是可在科场高中的吉兆。
    金面壳 整脸,金色调。狄青上阵时戴用。相传狄青生相俊秀,临阵时挂此面具以增加威慑力量。
    土地公壳 半截脸,肉色调。缺嘴及下巴,演员自挂白色五绺须,穿帔,戴员外巾,手执扶杖。
    土地妈壳 整脸加发型,肉色调。脸带笑容,类似清末妇女装束,一般跟土地公同出场,不开口说话。
    鬼王壳 整脸,绿色基调。为小鬼头领所戴。表演者蓬头赤发,武士装扮。

你是本文的第73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16
作 者: 李德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