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剧史》的出版,是大事件。它堪称潮汕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有关潮剧史的断代,此前众说纷纭,迄未定论。现在有吴国钦、林淳钧二位先生深入而全面的考证,我们可以确认,潮剧诞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吴、林二先生的最大功绩,主要有如下方面:一、确认潮剧为宋元南戏嫡传,推翻了以前潮音戏来自关戏童、弋阳腔、正字戏的种种论点,扫清了所有历史迷雾。二、确认“潮泉腔”为明代五大声腔之一。 本书对明代戏文《金钗记》的考证,比以前任何时候、任何文章都全面而有力得多。“潮剧的‘母亲’是宋元南戏。它的‘父亲’是潮汕本土艺术(包括潮州音乐、潮州民歌与歌册、英歌舞、纸影戏等等)。潮剧就是这两者结合而生的宁馨儿!”多么简洁而明瞭的断语。“潮剧生成的历史,可与京剧比较。京剧的历史从1790年‘四大徽班’入京为乾隆皇帝祝寿算起。1790年有京剧吗?没有。但京剧的‘母体’产生了。1431年虽没有潮剧这个名称,但《刘希必金钗记》这个‘半南戏半潮剧’的本子已在‘在胜寺梨园’演出,标志潮剧已经诞生了。” 书中对明代潮州七个戏文的分析,沿着《蔡伯皆》、《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一路走来,明代两百余年潮剧,脉络分明,条缕清晰,摇曳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我以为,以吴、林二先生之才、学、识,在广东很难找到更恰当人选,是强强组合。两人合作,是聪明之举,因有吴先生这位圈外专家,便多了一分旁观者清的冷静。在述史里要看到人物,以人物入标题,亦是一个重要的好主意。戏曲史是人创造的,是戏曲人物活动史。潮剧虽未形成流派,没有明星制,亦无所谓“捧角儿”,不像京剧。加上几十年在批判个人主义、成名成家,潮剧人便淹没在历史事件中,隐藏在尘埃里。让其凸显,正是恢复历史的本真。 全书资料的丰富,令人惊叹,教人拜服!书的末尾,有一“余章”:要点回放,内容压缩版,十分新奇。这类似于当年看戏的“本事”。看完戏,留一页“本事”,留点余韵,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我们愈走近历史,便愈会感知,历史是那样多情,也那样无情。它为我们创造了无数异彩纷呈的珍宝,也带走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 从潮剧诞生的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间达213年,潮剧只留下七个古本。而这七个戏文中,《金钗记》是1975年12月在潮安西山溪工地墓葬中发掘出来。《荔镜记》(附刻《颜臣》)来自日本天理大学,《金花女》(附刻《苏六娘》)来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荔枝记》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蔡伯皆》则由揭阳明代古墓中出土。 清代267年,潮剧更成熟了,内容更丰富了,班社数以百计,演出剧目肯定如恒河沙数。然而,清代潮州戏文比明代潮州戏文更可怜。20世纪50年代,我们曾进行一项伟大工程:到民间挖掘传统剧目。几年时间,成绩斐然,共搜集到2000多个旧剧本,由各剧团保存。1958年广东潮剧院成立,属下5个剧团把各自的旧剧本归潮剧院统一保存,共1280个,多数为清代剧目。其中约100个为木刻本,其余为手抄本。当时曾聘请社会人士协助,校勘抄正,编成《潮剧剧目纲要》一书。可是这些,也在几十年前灰飞烟灭了。 在历史面前,我常会感到茫然与无奈,并对那些为潮剧史默默耕耘、埋头钩沉索隐的人抱有无限敬意。 历史会镌刻他们的名字。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